资源简介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 第一单元 信息世界初融入 第一课 感受信息处处在 案例摘要 所属学科 信息技术 学时安排 1课时 年级 六年级 所选教材 《信息技术》六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学习特点:动手操作。 学习习惯:练习为主。 交往特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 二、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概念; 2、人们获取、处理、传播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3、信息的进一步体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动手动脑思考的过程,在实际体验中完成对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过程和演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学习内容: (1)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概念,了解人们获取、处理、传播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2)教学难点: 信息的进一步体验、探究、挖掘。 3.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在这些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获取那些信息? 信息是用什么方式传递的? 人类又是怎样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呢? 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计算机与信息又有哪些关系呢? 三、教学准备(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因特网 (6)其他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他√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 课本中的插图。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 (3)虚拟情境 (4)其他 2.学习情境设计 看书中的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分组讨论、集体讨论。 五、学习活动组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出示本课课题 “感受信息处处在”,请学生根据教师提问“什么是信息”交流、总结。什么是信息的概念。 引出信息概念: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讨论并回答问题 讲解新课 1.体验获取信息的方式 通过眼观图片、耳听音频、纸盒摸物、鼻闻液体、嘴尝食物。 总结出5种感觉: 视觉 观看图片 听觉 听声音和音乐 嗅觉 闻味道 味觉 看动画总结 触觉 摸玩具 小结: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上都是人类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信息形式。 2.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请学生利用小组活动,讨论并总结出相应结论——传播。 3.如何传播信息? ①语言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特点: 快、无需载体、准确性差 ②语言到文字的变革 让学生观看《文字演变的动画》的影片。 请学生总结,文字演变的过程。 并总结文字作为传播方式的特点 准确性高、需要载体、费时 ③文字到印刷的变革 总结特点 广泛、降低成本 ④印刷到电讯的变革 特点:速度快、单点 ⑤电讯到互动的变革 特点: 多向性 总结信息传播的5次变革,并在总黑板上呈现出来。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明确信息、信息的载体。 学生发言举例。 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语言成为了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不是其他形式? 请学生猜一猜,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并讲解其工作原理。 以及后来的活字印刷术。 小组分组活动。 归纳总结 1.什么是信息? 2.获取信息的方法? 3.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变革?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总结和讨论,展示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信息及传递方式,加深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信息无处不在,信息促进了生活和学习的发展。 讲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获取方式;还讲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优势。 作业 一天中获取信息? 。 六、学习评价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课堂提问 √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他 2.板书 第一课 感受信息处处在 一、获取信息的方式 二、信息传递的方式 视觉 1语言 听觉 2文字 嗅觉 3印刷术 味觉 4电讯化 触觉 5互动传播 七、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课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作用,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大胆的创新,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利用讨论学习,关注评价的多元化,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学习的知识点更多的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教师以游戏为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习的效率,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讲评价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