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 节 编辑文章 (一)教材分析 《编辑文章》 是初中信息技术(泰山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查找替换功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通过审阅功能中的“修订”技术体验修改文章过程的痕迹记录,通过文字校对与字数统计等体验相应的辅助功能。总之,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文字编辑技术,进一步提高文章编辑的效率与质量。 (二)学情分析 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可以先补习用户界面内容中的键盘编辑操作,即鼠标、键盘编辑键和汉字输入等技术应用。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应避免单纯的操作学习,一定要与实践应用(比如作文修改)相结合来领悟各项技术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够在文章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并替换文字,提高编辑效率。 2、尝试修订与批注文章,理顺写作思路,纠正写作错误。 3、体验用校对功能检查文章中的错字、别字,提高内容质量。过程与方法 本节从技术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角度,采取与作文课整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围绕写作需求,对基本的编辑、修饰和版式设计技术加以认识;从文化角度认识到不同的字体、版式的特点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文字的编辑技术来提高思想表达的效率与质量。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书写工具发展的历史来增强有关文字工具及书写历史方面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查找替换文字 、修订和批注。2、教学难点 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是用校对功能检查文章,提高内容质量。 (五)教学策略 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基本编辑技术(删除、插入、改写等)与自动化编辑技术(查找、替换)的区别,让学生做到在对比操作中体验,在效果体验中思考。 (六)教学准备 一段文章(用于文字查找替换、修订和批注)、Word 软件、广播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环节名称 具 体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 课 【教师活动】 列举一些名作家的写作实例,从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修改”、“抄稿”入手, 提出可以提高效率的技术价值。 让学生了解在文章中进行 查找替换、修订批注、文本校对可以提高文章编辑效 率。 初探新知识 【学生活动】 Word 文档《电脑的起源》,要求: ①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 ①对“计算机”进行查找替换 ②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协 作学习的能力。 ②对文中的错误进行修订 ③在规定的位置添加批注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需要操作和已经操作完成的文章, 鼓励学生按要求合作完成。 认知学习 1、利用“查找 / 替换”功能快速地定位及替换文字,体验如何高效地对文档进行修 改。 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 同时,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 【学生活动】 将文中的“计算机”替换成“电脑”。并小组讨论如何“全部替换”命令。 【教师活动】 学生操作正确,应及时给予肯定。查找和替换的快捷键( Ctrl+F 和 Ctrl+H ),告诫慎用“全部替换”。 2、利用“审阅”功能快速修订和增加批注, 高效地对文档进行修改。 【学生活动】 对文中的三处错误进行修订,并在规定位置增加批注。 【教师活动】 学生操作正确,应及时给予总结、鼓励和肯定。 3、使用校对功能,提高写作质量。 【学生活动】 进行拼写和语法、字数统计校对。 自主探 究 如何使用替换功能,将某词汇全部用红色或其他字体作标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巩固提高新知识。 小结 【学生活动】谈本节收获。 【教师活动】学习总结。菜 ◆ 查找和替换。对 ◆ 修订和批注。文 ◆ 文本校对。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内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归纳总结,培养 学生的问题探讨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本节课以重视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安排与文档编辑有关的内容,提醒学生编辑也可能给你的书写能力(比如书法的退步等)造成负面影响。 2、由于个人能力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体情况差异较大,应该重视分类指导和异步教学,最大程度的高效率的利用课堂 45 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