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2 节 计算数据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注重让学生熟练地使用函数等手段进行数据计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要目标让学生理解函数的使用,从而达到实现计算数据的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信息技术对实现目标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 Excel 函数的意义。 2、掌握 Excel 函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和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 Excel 函数的意义。 掌握 Excel 函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设置目标,将目标设计在多个小任务中,在完成这些小任务时,各小组积极主动地通过互帮、互学、互评等相互交流学习的手段,消化新知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归纳。 (六)教学准备 Excel 软件、广播教学软件、教材。 (七)教学过程: 环节名称 具 体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以“水电费”工作表为例,介绍“求和” “求平均值”、“条件求和”、“条件统计”函数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发观观点, 其他同学给予补充。 教师通过展示样表,明确目标, 启发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 初探 【学生活动】 ①熟悉“粘贴函数”对话框。 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 ② 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知识 ②理解各函数的意义。 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各函数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表述个人观点,请个别学生做示范,演示函数在工作表中的应用。 新知识研讨 1 、理解 Excel 函数的意义 。 ①由于对函数意义的理解较为抽象,学生采用自学与组内交流的方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 ②分组讨论操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点带面,提高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示范情况给予归 纳总结。 【学生活动】 《练习与评价手册》 P91 页。 ① SUM— 求和 ② AVERAGGE— 平均值 ③ SUMIF— 条件求和 ④ COUNT— 统计 ⑤ COUNTIF— 条件统计 ⑥ IF— 条件判断 ⑦ RANK— 排位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理解上述函数的意义。 2 、掌握 Excel 函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参照样表,按照对各函数意义的理解,完 成对工作表的相关操作。 【教师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做示范,然后给予总结归纳。 自主探 究 学生组内讨论完成。“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的意义和用法?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小结 【教师活动】学习总结 理解函数的意义 各种函数的用法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 二、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重在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如果在自主探究的时间再长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 2、 由于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等存在差异,注重采取两种方式对待学困生,一是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二是适当合理的采用异步教学和分类实施。 三、教学评价: 本节课重视实践操作,对其效果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对函数意义的理解情况。 (二)各种函数的运用情况。 四、教学助力和加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新知识,熟练了技能,课堂和谐生动。 教学加油方面主要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函数用法,并鼓励他们团结同学,先进帮助落后,追求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