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管理幻灯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在浏览视图下浏览幻灯片的方法。 (2)学会使用模板制作目录页、结束页幻灯片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需要对幻灯片进行移动、复制及删除。 (2)通过模板制作目录页、结束页幻灯片,体会不同制作法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视图浏览幻灯片的方法,感受信息技术的特殊魅力。 4. 行为与创新 运用所学的技能,调整并添加富有个性的幻灯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点:复制、移动幻灯片、制作目录页。 难点:会使用不同方法制作幻灯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教学法: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讲解法:信息技术操作性强,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体验成功乐趣。 学法:“探究—尝试—创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相互合作、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传递、融合,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用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同学们,我这儿有两个“印象江苏”演示文稿,请你们来做个裁判,评一评,这两个演示文稿有什么异同? 生:文稿一是我们上节课做的,文稿二幻灯片数目更多,增加了三张幻灯片······ 师:是的,当一个演示文稿的幻灯片比较多时,我们可以在浏览视图中管理它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19课 幻灯片管理 【设计意图】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旨在通过两个不同演示文稿的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教学开展做好准备。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一)调整幻灯片 任务1:认识“WPS演示”视图。 在“WPS演示”窗口右下角有一排视图按钮,分别是“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从当前幻灯片开始幻灯片放映”。 1. 操作演示。 请同学们自主操作感受每一种视图的不同。 小组讨论合作:在“幻灯片浏览视图”和“普通视图”之间进行切换,说说它们的区别。 师总结:普通视图比较常见。 普通视图将幻灯片、大纲和备注页视图 集成到一个视图中,既可以输入、编辑和排版文本,也可以输入备注信息。 幻灯片浏览视图以缩略图方式排列, 可以检查各个幻灯片是否前后协调、图标的位置是否合适等问题 3. 交流总结。 编辑幻灯片与编辑“WPS文字”文档一样,遵循“先选定,再操作”的原则,在浏览中单击某页幻灯片,即选定该页,双击幻灯片,可以对这张幻灯片进行编辑。 任务2:幻灯片操作。 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下,我们可以方便地对幻灯片进行很多操作。 1. 复制幻灯片。复制幻灯片的方法与复制文件的方法相类似。 师:请同学们看书自学,尝试操作。 师展示PPT步骤 打开“印象江苏”演示文稿,切换到“幻灯片浏览”视图。 选定“和谐江苏”幻灯片,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的“复制”命令,再单击“粘贴”命令,复制一张“和谐江苏”幻灯片。 双击复制的“和谐江苏”幻灯片,将标题改为“美丽江苏”,更换图片及图片说明文字。 请一学生演示操作。 师点评指导。 2. 动动脑 师提问:如果我们需要删除某一张幻灯片,该怎么操作呢? 请一学生回答。 师点评、总结。 删除幻灯片,先选定要删除的幻灯片,再按删除键即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 (二)制作目录页、结束页幻灯片 任务1:制作目录页幻灯片。 师示范讲解操作的方法。 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的“新建幻灯片”下拉按钮,选择内容页中的“目录”。 在弹出的“本地版式”中选择一种“目录”版式,单击插入。 输入目录文字,插入图片。 尝试练习。 展示一学生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任务2:制作结束页幻灯片。 方法与制作目录页类似。 师示范讲解操作的方法。 学生自主尝试操作。 利用制作目录页幻灯片的方法,制作一张“谢谢观赏”的幻灯片。 请一学生演示。 师点评、指导。 (三)移动幻灯片 生自主看书操作。 请一学生上机演示。 教师点评、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巩固练习、师生互动等环节,达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自主练习,实践内化 在“实践园”中,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制作不同风格的目录页、结束页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验学生操作技能,强化学生认知。 四、成果展示,概括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学会了…… 【教学反思】 幻灯片管理及目录页、结束页幻灯片的制作稍微较复杂,在学生自学研讨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合适的示范操作即可促成学生新知识技能的形成。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完善演示文稿结构的教学上,通过比较、制作,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学生有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创造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学生对某些问题所产生的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厌烦情绪,不仅不会使学生在要学、乐学的积极、主动地探索下求知,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主体性探究的主观意识和求异、创新的思维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从兴趣入手,适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