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 小组合作探究构建循环系统框架 教师点拨与指导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时导入,夯实基础 回顾心脏结构 2、心脏四腔与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关系, 3、播放视频资料“血液循环”。 学生回答复习 回答: 观看视频,形成整体的认识。 观察与思考:血液循环的途径 课件演示血液循环全过程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演示动画回答下列问题。 讨论(学生自主学习):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 2.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究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 4.尝试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观察,讨论 学生自学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完成血液循环动途径动画) 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及血液循环的意义 提出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提示学生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是含氧量不同。比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差异。 复习血液的功能,思考、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以致用 小组合作探究 血液循环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依据学过知识联系本课内容应用回答 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补充总结 学生总结 课堂反馈 1、2、3、4 通过习题巩固,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布置作业 课后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