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难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方法: 趣味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完成表格 名称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正方体 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提问:长方体纸盒展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老师出示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出示例5 做一个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1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生1:24×12+24×12+24×15+24×15+12×15+12×15 生2;24×12×2+24×15×2+12×15×2 生3:(24×12+24×15+12×15)×2 总结概念 (24×12+24×15+12×15)×2 ↓ ↓ ↓ ↓ ↓ ↓ (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 列式:4×3+4×2.5×2+3×2.5×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思考:正方体的面和棱长有什么特点?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求什么?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例2。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4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4×4×6=96(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 列式:4×4×5 教师明确: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巩固练习: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巩固反馈。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6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2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7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 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