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血液循环》第一课时教案 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北师大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材安排了观察血管、心脏、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等活动,可以提升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二、学情分析 血液循环理解起来较抽象,虽然在体内时刻进行着血液循环,但不能直观的观察到。通过本节的多项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观察血管,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力方面 (1)使用显微镜观察动脉和静脉永久装片,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 通过模拟止血包扎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模拟止血练习,让学生认识血管出血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从而养成躲避风险、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教学用具 显微镜 血管的横切片 ,纱布绷带,废旧布条等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 课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9章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激趣 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场景:城市交通发达是人类衣、食、住、行离不开的供给线,是城市的命脉,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人体也有这样一条物质供给线,它能给人体细胞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它就是血管。 导入新课: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思考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直观发现形成概念 知识整合 能力提升 血管如此重要,你知道人体的血管分布在哪里吗? 2.介绍血管的长度,使学生体会血管遍布全身。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人体的血管,对人体的血管分类,并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 4.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根据导学案中动脉管壁厚,静脉管壁薄的特点,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识别动脉与静脉,并总结动脉与静脉的其他特点。 在实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动脉和静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并引出毛细血管。 4.多媒体出示大量图片,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直观学习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1.整合提升 2.小组讨论: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怎样与它们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学生思考回答。 感叹血管的长度,体会血管遍布全身。 学生在老师简单讲解,具有一定区分动脉与静脉的依据后,在显微镜下识别动脉与静脉,并讨论总结动脉与静脉的其他特点。 学生填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记忆。 小组讨论。 用具体的数字使学生感受血管的重要性。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通过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表格的再次出现,加深学生印象,便于比较记忆。 小组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的分析、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学以致用 输液时针刺的是什么血管? 输液时针尖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 输液时为什么常常用一橡胶带绑紧胳膊? 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多媒体出示:出血种类示意图,老师先示范,学生学习后2人一组,用已有材料帮助对方止血。 学生活动 回扣主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感悟收获提出倡议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非常高,查阅相关资料,给爷爷奶奶、爸妈写一封建议书。 谈在知识方面的收获 实现本节的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第2节 血液循环---- 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2.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我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1、对教材能够熟练把握,适当的整合。2、能根据教材和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教学内容。3、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分析、理解本节课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不足的地方:课堂上和学生互动需要加强,启发学生学习的引导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另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欠佳,学生在汇报时没有给予较多的鼓励和表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