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兴安盟初中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设计者 白玲玲 单位 音德尔第三中学 授课年级 七年级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提示:只填写与本节课有关的课程标准内容。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涉及三大植物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三大类群植物都不能产生种子,而是依靠孢子来繁殖的植物。考虑到孢子植物”这样的名称对于学生来说较陌生,因此教材中没有采用这样的名称作为标题,而是列出这三大类群植物的名称来做标题。教材对藻类、苔藓植物的阐述,都是结合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介绍常见的植物,再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之后,教材再总结藻类、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适应性,介绍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与藻类、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则高大得多,在野外、花卉市场,甚至校园中都可能见到蕨类植物,因此,对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的学习要容易一些。教材在蕨类植物这部分内容里,没有安排“观察与思考”等活动,而是图文结合进行叙述。叙述时,教材注意突出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这一-特征。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般都比较容易观察到,学生比较容易通过蕨类植物的这--特征理解孢子繁殖,因此,教材就以蕨类植物为例,阐述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共同的繁殖方式一孢子 繁殖 学习重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 境 2.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观察分析 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 2、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通过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学生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教学课件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环节一 阅读课本P72-74,了解藻类植物生活环境,与常见的陆生植物相比有什么不同?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 1、这些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能说出水绵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可能理由吗? 2、水绵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3、海带是什么颜色的?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4、海带可以分几部分? 5、海带是否具有真正的根、茎、叶?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生活经验能够说出: ①藻类植物有单细胞、有多细胞的。 ②水绵生活在水中。水绵没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学生结合73页图片、观察、思考后总结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阴湿处。 2.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但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理解、体会藻类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了解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展示藻类植物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藻类植物的例子来让学生能够分析总结出藻类指的主要特征。 深入生活,将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印象,让学生关注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二 阅读课本P74—75,了解苔藓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植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学生结合75页观察与思考后总结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2.植株低矮弱小,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即无输导组织),叶中没有叶脉,根是假根。 3.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学生通过观察、与藻类植物对比、分析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现状,让学生关注自然,培养社会责任感。 环节三 阅读课本P76-77,了解蕨类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植物体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学生结合76至77页观察、思考后总结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阴湿的陆地上。 蕨类植物的植株要比苔藓植物来得高得多;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内含输导组织。 3.孢子繁殖 4.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深入生活,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达标 检测 板书 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