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表面积的变化 教材内容 :沪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表面积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表面积规律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包装问题。 2.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3个长方体模型,塑料泡沫板3块 学生:导学案,多米诺骨牌(每组12块),小刀(每组1把),塑料泡沫板(每组2块)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变化,导入新课 1.孩子们,在刚刚鼓掌中老师有个疑惑,我们一只手几个面,(两个面,分别是手心和手背),那两只手就4个面,老师觉得有时就不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刚刚的鼓掌时当两只手合起来时,我们只看到几个面,什么消失了呢? 2.设疑并揭示课题: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发生在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上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活动一:确定包装1盒糖果用多少包装纸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淘气和笑笑为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准备1盒糖果,包装这样一盒糖果,接口处不计的话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有关知识?如何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意图主要是: 1.确定包装1盒糖果用多少包装纸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2.复习有关表面积计算的知识。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活动二:解决包装两盒糖果用多少包装纸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要求: ??1.利用数学中的有序思想,不重不漏的摆出所有包装方案。 ??2.每摆出一种方案都要集体观察长、宽、高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做好记录。思考这种方案比分开包装节省了哪些面? 3.在所有包装方案中哪种方案最省包装纸? (二)汇报交流:如果包两盒糖果包在一起,有几种包装形式? 1.小组汇报三种包装方式如下,并分别描述三种包装方案中长、宽、高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及比分开包装节省了哪些面。(渗透有序思想) 2.猜一猜三种包装方案中哪种更省包装纸?为什么?提出猜想:重合的面积越大,越省包装纸。 3.在猜想的基础上,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验证,完成学习任务单。(渗透猜想-验证-结论探究方法) 4.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计算,哪种包装更节约包装纸呢? (1)利用长宽高计算表面积。 表面积:长:5厘米 宽:4厘米 高:3厘米×2 (5×4+4×3×2+5×3×2)×2 =(20+24+30)×2 =148(平方分米) 表面积:长:5厘米×2 宽:4厘米 高:3厘米 (5×2×4+4×3+5×2×3)×2 =(40+12+30)×2 =164(平方分米) 表面积:长:5厘米 宽:4厘米×2 高:3厘米 (3×3+5×4×2+4×2×3)×2 =(9+50+24)×2 =158(平方分米) (2)利用重合面的面积计算。 (3)利用其他方法。 5.得出结论:重合面的面积越大,越省包装纸。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其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充分经历叠放的过程,直观感受拼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通过对比不同的方案,培养优化意识。三是经过观察、猜测、验证、思考,感知一般规律。四是经过观察、猜测、验证、思考,体会棱、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长方体模型,发展空间观念。 (三)汇报交流,拓展提升 活动三:解决包装3盒糖果用多少包装纸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如果把3盒糖果包在一起,有几种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更省包装纸? 1.小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 2.小组汇报交流。 成果预设: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可能找到4种或者更多种的包装方式。 (二)讨论计算包装纸的大小。? ? ? 1、通过比较排除法 2、完成学习任务单,比较哪种方案更省包装纸。 (1)小组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2)利用重合面的面积计算。 (3)利用其他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预设学生会顺着先前的经验,接着再在充分放手,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体验策略的多样性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我发现要使包装纸最省,只有将面积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 (三)观看微课,课堂拓展 1.其实包装中的学问,以及学习数学的学问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大胆猜想,积极验证,一定会获取更多的知识。 2.你知道吗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多个相同长方体叠加包装在一起的情况,当包装越接近正方体时,越节约包装纸,这是为什么呢?留给聪明的同学们下课思考!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疑问,让学生对下节数学课有所期待。也正是体现着课标所倡导的“数学课不要上光,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的留白思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近而意无穷”。 (四)拓展变化,延伸规律 活动四:体验1个长方体切割成2个小长方体 提出问题“1个长方体,怎样切割,成为两个长方体?” 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要求: ??1.利用数学中的有序思想,不重不漏的切出所有可能得到的长方体。 ??2.每切出一种方案都要集体观察长宽高各发生什么变化,并做好记录。并思考切割之后,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3.在所有切开的方案中,哪种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最大?哪种表面积之和最小? 4.小组汇报 (1)平行于大面切割 增加的表面积:2(长×宽),即2ab 切割后的表面积:S=2(ab+ah+bh)+2ab 表面积:2×(10×8+10×6+8×6)+2×10×8 =376+160 增加了160cm2 =536平方厘米 (2)平行于中面切割 增加的表面积:2(长×高),即2ah 切割后的表面积:S=2(ab+ah+bh)+2ah 表面积:2×(10×8+10×6+8×6)+2×10×6 =376+120 增加了120cm2 =496平方厘米 (3)平行于小面切割 增加的表面积:2(宽×高),即2bh 切割后的表面积:S=2(ab+ah+bh)+2bh 表面积:2×(10×8+10×6+8×6)+2×8×6 =376+96 增加了960cm2 =472平方厘米 观看微课,深化知识点 切面越大,增加的面积就越多;切面越小,增加的面积就越少 教师展示泡沫板切块问题 谈话:切割泡沫板的过程中,要把一个整块的泡沫板切成两个小长方体。先标注大、中、小三个面,沿平行于大面切割,沿平行于小面切割,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5.你还知道哪些表面积变化的例子,说一说。 (五)课内练习 1.把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切为两部分,表面积有可能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2.将两个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的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多元评价 谈话: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应用“表面积的变化”知识的地方很多,有时是需要表面积越小越好,比如节省包装,但有时也要考虑其它因素,要让表面积越大越好,比如晾晒衣物、饰品的锻造。所以,我们要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 【设计意图】不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包装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感,同时让学生感受节约的理念在生活处处存在,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拼 减少 表面积 切 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