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三、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 和5:2 (二)、探索新知 1.自学比例各部分名称。 (1)学生自学后说说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0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6.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表达方式: 2.4 : 1.6 = 60 : 40 = 内项 1.6×60 = 2.4×40 (内项积) (外项积) 外 项 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判断:1.5:1.2和50:40是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5.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