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蓄意发动内战“双十协定”双方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讨论和平建国方案续表目的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时间、地点1945年8月—10月10日,重庆1946年1月10日,重庆内容讨论和平建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解放区政权、国民大会以及军队整编等问题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成果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意义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联系重庆谈判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2.战争前期双方的战略方针及战争概况阶段双方作战方针或战况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国民党内战初期,蒋介石以“全面进攻,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到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此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共产党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国民党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延安①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②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共产党①1947年3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使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得到一座空城②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不断打击敌人,先后取得多次胜利1.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状况概况影响国统区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失利,政治上孤立无助,经济上也陷入崩溃的境地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人民苦不堪言,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形成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解放区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阶段时间标志性事件影响、意义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余人,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背景: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各战场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决战: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附表(三大战役)战役名称战役时间歼敌或改编解放地区共同作用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55万余人(规模最大)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52万余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注:淮海战役领导成员有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民主政权,与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统治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2)毛泽东等革命领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能力。(3)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如淮海战役中广大群众积极支援前线。(4)共产党赢得了大多数爱国民主人士的信任和支持等。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1)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2)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3.解放战争时期的两条战线:一是国共军事斗争,二是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民主运动。一、判断并改错1.三大战役的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2.共产党在解放区广泛开展了土地革命。3.三大战役中,通过和平改编,实现区域解放的是辽沈战役。二、选择题1.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淮海战役支前统计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船只8500只筹粮9.6亿斤2.根据右侧表格,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解放军作战勇敢B.国民党统治腐败C.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D.中共中央指挥正确3.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这句话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退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A.北京B.延安C.沈阳D.南京4.(2019·湖南常德中考)《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而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A.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B.使华北全境解放C.解放了东北全境D.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5.“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说明国统区的人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任。下列现象不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B.国民党官员争抢日伪财产,掠夺人民财产C.国统区实行了土地改革D.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6.右图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共双方兵力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某一时期”指的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十年内战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7.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8.(2019·北京中考)右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三、非选择题1.(11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8月29日)(1)材料一中这件“大喜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理解“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4分)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走近毛泽东》(2)毛泽东打趣地说的三个战役分别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什么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5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学习和继承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2分)2.(8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 (1)结合图片和史实,分析“民众对他报以热烈掌声和欢呼声”的原因。(3分) (2)与1945年相比,人们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3)时至今日,人们对蒋介石的评价褒贬不一。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分)参考答案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一、判断并改错1.错。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2.错。共产党在解放区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3.错。三大战役中,通过和平改编,实现区域解放的是平津战役。二、选择题1.C 2.C 3.B 4.C 5.C 6.D 7.D 8.C三、非选择题1.(1)重庆谈判。(1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1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2分)(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分)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2分)(3)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2.(1)蒋介石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从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领导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多次打退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进一步改善国共关系,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在国际上获得美国支援(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民众把他看成是抗战领袖、民族英雄。(2)由拥护到反对。(1分) 原因: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3分)(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示例:从功、过两个方面评价历史人物(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