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一心理健康 认识自我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一心理健康 认识自我 教案

资源简介

认识自我
教学案例:我是谁?
【课时】一节课
【设计思路】
认识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面对并认真解答的问题。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自我,对一个人能否接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心理学将“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列为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方面生理心理趋于成熟,从心理上开始经历由少年时期步入青年时期,另一方面从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内外环境的变化,都迫切需要高一的学生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而在高一年级中很多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容易适应出现不良,一部分学生在与他人的不恰当比较中开始产生
“我不行”的思维模式,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让学生了解一些自我认识的内容、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树立自信心,是我校“情感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整堂课中,教师注重问题创设和情景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进而感悟升华,充分展示了“生本课堂”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的差异,从而学会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即如何客观认识自我。
难点:如何将枯燥的自我反省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欢乐中积极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进而懂得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思考: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课题:“我是谁?”
师:今天要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是谁”。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可以告诉我你是谁吗?
生(设想):我叫
师:那么
就是你吗?如果也有一个叫
的人,这个人是你吗?
生(设想):当然不是。
师:恩,不是。好,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双胞胎姐姐或妹妹(哥哥或弟弟),你们俩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那么她(他)会是你吗?
生(设想):当然不会了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既然外貌、姓名都不能真正代表你,那么会不会有人成为你呢?
生(设想):……
师:当然不会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个你又是怎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抛出一个看似简单,然而却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引起同学充分思考和讨论,这是将思维权充分交给学生。
2、活动过程
(一)自己眼中的我
师: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创办过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认识你自己。就这简简单单的5个字困扰了许许多多人。
当一个人静静坐着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问自己: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怎样改变现状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
那么今天,我们来做个活动。
1.设计自我名片
请大家拿出“心理”本,翻开一页空白纸。在上面写上20个“我是……”并在后面加上横线。你们有8分钟时间把句子补充完整,每个句子都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中的信息最好是你特有的,不必多加思索,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如果学生觉得难,就给他们一些提示,比如让他们可以写写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之类的,也可以写外貌特征,优缺点等等。)(教师在学生写的时候应到处走动,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
2.猜猜我是谁
随机收取部分学生的“心理”本,将2-4名学生的自我描述念出来,请全班学生猜出他(她)是谁。猜出的说明对自我认识比较准确的。没有被猜出说明对自我认识比较模糊,那么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的名片更具有个人特色?
3.分析自我认识20问
这是一个著名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的关于认识自我的人格测验,通过这个测验我们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对自己认识的情况。现在请大家看着自己写的20问,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一共写出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则大体上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可以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内容先写的表示重要的,如第一个“我是一个学生”,说明对自己对学生的角色很认同很重视。多用外在形象来形容自己的,说明对外在很在意。有的会说“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是一缕阳光”,用一些非现实的东西来定位自己的,说明是一个浪漫而又温情的人,但这样的表述不能太多,太多则说明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了。
内容的表述方式:客观情况描述,如“我是大女儿”“我是小学生”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如果主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平衡了;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
?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大学生”)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4.介绍自我意识的三个层面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3个方面:生理自我(外部形象等)、心理自我(个性、爱好、特长等)、社会自我(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等)。大家在课后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自我认识20问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自我内省、他人反应(“猜猜我是谁”环节,容易被猜中说明自我认识程度高,反之亦反)、专业点评三个环节,充分发掘学生的话语权和动手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内心,了解自己。
(二)别人眼中的我
1、先在在本子上写出自己的5条优点、3条缺点,然后和同桌交换,写出对方的5条优点、3条缺点。
2、同桌之间相互交换,讨论交流。
3、小结: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在认识自我时也是如此,因为“当局者迷”,总是看不清楚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所以认识自己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旁观者清”,从别人对你的评价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
有很多学生,抱得璞玉而不自知,妄自菲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发现那些从未被自己关注的优点,从而重塑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
(三)自我知觉窗
师:根据自己和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可以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分成四个区域。
自己了解
自己不了解
别人了解
公众我
背脊我/盲目我
别人不了解
隐私我
潜在我/未知我
公众我:自己和他人双方都承认的领域
例如:自己个子高,自己喜欢唱歌;自己喜欢踢足球。
背脊我/盲目我:自己不了解,别人了解的内容
例如:人家认为A是个吝啬鬼,可A自己根本不那么认为。
隐私我: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内容,这一般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一般是不愿意被别人知道的
例如:暗恋谁谁谁之类的;多年前所犯的错误产生的罪恶感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他人并不知晓。
潜在我/未知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深层心理。这一部分内容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没有发现的。
例如:有人有这样的体验:我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
做那样的事?有些时候会无意识的去做一件事,别人和你自己都无法理解。
师: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情况,如果同桌与你自己都写有的内容就是你的公开区。自己不了解,而别人指出来的就是我们的盲目区。大家对照一下你自己与同桌对你的描述,看看你的盲区有多大。隐秘区的话一般涉及个人隐私,我想这两张纸上应该都没有反映,只能大家在心里自己琢磨了。未知区的话属于潜意识范围,我们如果想了解,也只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说催眠之类的。
设计意图
个体一直处在成长变化之中,自我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4)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
学生可思考或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再请个别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回顾整节课内容,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把特堂上学到的能力升华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教师小结
我们想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就应该扩大公开区的我;多向同学及老师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缩小隐秘区的我;多去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想法,缩小自我认识的盲区。只有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开放自我,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并且诚恳与人交往的人。
每一个我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定位自己。
【教学反思】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识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情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体验为主的教育,是情感激发和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本节课上,我努力创设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设计了自我认识二十问、猜猜我是谁、自评互评等活动环节,贯彻生本课堂理念,突出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结束之后,在总结自我认识方法的时候安排了“自我知觉窗”理论知识讲授,将本节课上同学们的感悟提升到一个理论层次,这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