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遵守规则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遵守规则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遵守规则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由与规则是不可分的。
2.懂得如何遵守社会规则。
3.坚定维护规则,积极为改进规则建言献策。
【课前预习案】
知识点一
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请阅读教材第27~28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1)自由不是    ,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1)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    ,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
(2)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点拨】一方面,社会规则为我们划定了自由的边界;另一方面,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由此可见,规则对我们而言,不仅是限制和约束,更是一种保护。
知识点二
自觉遵守规则
请阅读教材第28~29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1)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   ,又需要    ,即自律。
(2)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     。
2.遵守规则需要敬畏规则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    ,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识点三
维护与改进规则
请阅读教材第29~31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
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2.积极改进规则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规则不是     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2)做法: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    ,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     ,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堂探究案】
知识点一
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县一男子在微信群里随口说了一句“昨晚荔浦又有一个吃鸡的死了”,没想到这句话被人截图,并迅速在一些荔浦人的微信朋友圈传开,造成了恶劣影响。2019年3月20日,该男子因编造H7N9禽流感谣言信息受到警方行政处罚。
上述材料中的荔浦男子为什么会受到行政处罚?
【探究归纳】
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知识点二
自觉遵守规则
2.阅读教材第29页“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以上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归纳】
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他律,又需要自律,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我们自己行动的
准绳。
知识点三
维护与改进规则
3.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标志着我国编纂民法典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民法总则对民众关切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增设“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撑起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伞”;引入“好人法”条款让见义勇为者无忧,以法律助推道德建设……这些网民的建议已经融入民法总则之中,也如实反映了民众实际生活状况和对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法律调整的愿望。民法总则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法律”,是中国的“民事权利宣言书”。
(1)网民的一些建议和关切融入了民法总则之中,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为维护和改进规则做些什么?
【探究归纳】
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为形成人人遵守规则的良好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课后提能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逐渐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使个人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是微信言论自由的背后是公共责任与法律底线。这说明(  )
A.言论自由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B.法律是对权利的限制和约束
C.滥用言论自由要受到刑事处罚
D.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2.下列与“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的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B.自由就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C.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D.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3.有人认为,网络是个开放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因此,我们可以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观点错误的原因有(  )
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社会规则的约束 ②上网要遵守法律这一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④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电子探头是一种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有些司机在有电子探头的地方会小心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在没有电子探头的地方就随意违规。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司机很机灵
B.这些司机应该努力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C.这些司机没有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D.这些司机的行为既不道德也违反法律
5.某市居民刘某因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这一案例对我们的警示有(  )
①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②网络交往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拒绝上网 ③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 ④公民应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依法律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日益增多。一些司机在机动车道上违法停车、超车、变道等,经常引发堵车、交通事故。由此可见(  )
①我们应该坚定维护规则 ②交通秩序无法管理③我们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④大部分司机汽车驾驶技术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  )
①改变规则能带来新鲜感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③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④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8.李晓明利用手机发布虚假信息:“又要有一种新的传染病流行,请大家注意。把这条信息转发给10个朋友,你的手机账户将获得68元话费。”警方找到他时,他竟然说:“公民有言论自由,你们管不着。”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李晓明的观点进行评析。
9.
情境一星期天,俊杰和爸爸准备乘车去图书馆。公交车站乘车的人很多,大家正在依次上车时,忽然跑来一个小伙子,一个劲地往车门挤,还差一点将一位老大爷挤倒。很多人都说:“挤什么?按顺序上嘛!”小伙子听后,脸一红,低下头到后面排队去了,上车的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情境二明阳同学每次去图书馆借阅书籍的时候,都是轻声细语,尽量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到其他人。
根据以上情境,回答下列问题:
(1)情境一和情境二分别体现了遵守社会规则的哪种方式?
(2)根据上述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遵守社会规则。
第二框  遵守规则
【课前预习案】
[知识点一]
1.(1)随心所欲
2.(1)限制自由 有序运行
[知识点二]
1.(1)他律 自我约束 (2)自觉遵守规则
2.敬畏规则 准绳
[知识点三]
2.(1)一成不变 (2)改进和完善 建言献策
【课堂探究案】
[知识点一]
1.材料中的荔浦男子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违反了相应的社会规则,所以受到行政处罚。
[知识点二]
2.以上同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们都没有做到自律。①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又需要自我约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去闯红灯。②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遵守规则,努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知识点三]
3.(1)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课后提能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的认识和理解。题干材料中“微信言论自由的背后是公共责任与法律底线”说明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D项符合题意;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A项错误;法律不仅是对权利的限制和约束,更是对权利的规范和保护,B项说法片面;C项说法太绝对。
2.B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的认识和理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A、C、D三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入选。
3.C解析:“我们可以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忽略了上网要遵守法律这一根本的行为准则,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它受社会规则的约束,①②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对遵守规则的认识。遵守规则,既靠他律,也靠自律。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些司机的交通规则意识差,没有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应该努力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B、C、D三项表述均是正确的;A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A项。
5.B解析: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刘某因散布虚假信息被行政拘留,这告诉我们公民应自觉遵守规则,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①③④说法均正确;②说法只看到了网络交往不利的一面,“拒绝上网”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选B项。
6.C解析:本题考查对规则与秩序的认识和理解。材料中一些司机的违法停车、超车、变道等行为没有做到自觉遵守规则,这些行为还可能会引发堵车、交通事故,这警示我们应该坚定维护规则,自觉遵守交通规则,①③说法正确;交通秩序的混乱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得到改善,而非无法管理,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项。
7.A解析:本题考查积极改进规则的相关知识。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所以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故②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项。
8.李晓明的观点是错误的。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③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应表明李晓明以“公民有言论自由”为由而发布虚假信息的做法是错误的,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9.(1)情境一体现了他律,情境二体现了自律。
(2)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人遵守规则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根据遵守社会规则的两种方式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依据教材中遵守社会规则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