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预防犯罪【学习目标】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逐步认清犯罪的危害,培养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3.学会自我防范,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课前预习案】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请阅读教材第52~54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1.刑法的作用刑法是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 ,以及对 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含义:是具有 、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 的行为。(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和应受刑罚处罚性。3.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1)含义:刑罚又称为 、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 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种类:主刑和附加刑。【点拨】主刑主要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主要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在我国刑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是主刑和附加刑配合使用。知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请阅读教材第55~57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1.认清犯罪(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2)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3)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 ,远离犯罪。2.加强自我防范,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 ,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堂探究案】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1.2019年1月23日,山东省济南市中院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某受贿、滥用职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苏某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苏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说说你的判断依据。(2)苏某所受的处罚中无期徒刑属于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属于 。苏某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探究归纳】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要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知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2.观察下列漫画《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1)请你为这一系列漫画设计一个恰当的主题。(2)漫画中的孩子从第一次撒谎到第一次杀人,这一系列的演变给我们哪些警示?【探究归纳】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应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课后提能案】一、单项选择题1.小李把自己用弹弓打下的鸟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炫耀,没想到,他收到的不是点赞,而是公安局的传讯。小李因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此,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B.公民要依法规范自身行为C.用弹弓打鸟是犯罪行为,应受行政处罚D.我们要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2.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吉某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吉某犯故意杀人罪,依据刑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表明( )A.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B.主刑包括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C.刑法规定了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D.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3.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某公司非法集资案一审宣判,以犯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诈骗罪,判处被告人于某无期徒刑。这是因为于某的行为( )①违反了民法 ②触犯了刑法 ③具有较小社会危害性 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17年4月5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李某受贿案有了终审结果。终审法院审理后判定李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处罚②法律只对犯罪分子具有约束力 ③有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刑 ④只要违法就会受到刑罚处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5.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 )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6.14岁的小明和15岁的小新是同班同学,小明经常给小新取一些绰号,小新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小明打成重伤。小明和小新的行为分别是( )A.不良行为犯罪行为B.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C.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7.初中生张某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后因缺钱上网,他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张某也因此受到刑罚处罚。同学们对此在QQ上展开了议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①小兔子乖乖:还是乖点好,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否则害人害己 ②笨笨鸟:张某受到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 ③绿魁·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8.一位父亲有开车接打电话的习惯,家人屡劝无果,无奈之下,女儿“现场直播”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的行为。“女儿举报父亲”引发网民热议。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手掌心:女儿做得对!在法律面前,亲情可有可无B.玻璃戒指:这样做不好,出卖亲人,追名逐利,有违常理C.可口可乐@:为女儿点赞!公民应以法律为准绳,明辨是非D.柠檬脾气:不肖子孙!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都丢了二、非选择题9.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10.某校15岁学生林某,结识了几个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变得无心学习,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学旷课,因此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后因盗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至此,林某仍不思悔改,又因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并致其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七年。(1)林某的行为中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2)林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我们哪些警示?11.在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布了针对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成果。其中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的研究表明,法治意识薄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64.7%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为构建和谐校园,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等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结合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有关典型案例,组织一次“法治报告会”。现请你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请你为报告会设计一个主题。(2)请你写出组织报告会的目的。(3)请你为报告会设计两条宣传标语。(4)请你写出本次报告会可能用到的法律观点。第二框 预防犯罪【课前预习案】[知识点一]1.惩治犯罪犯罪犯罪2.(1)严重社会危害性刑罚处罚(2)刑事违法性3.(1)刑事处罚强制性[知识点二]1.(3)犯罪危害2.(2)法治观念小事做起【课堂探究案】[知识点一]1.(1)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苏某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因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说明他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所以是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2)主刑附加刑(3)谁都不能违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等等。[知识点二]2.(1)例如: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等等。(2)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我们应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后提能案】1.C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由材料中“小李因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可知,小李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而不是犯罪行为,C项表述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选C项。2.A解析:本题考查对刑法的认识。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对被告人作出判决,说明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A项符合题意;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B项说法错误;C、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3.D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特征的认识。题干中于某受到刑罚处罚,因为其行为触犯了刑法,是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4.B解析:本题结合典型案例考查对法律的认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李某因受贿被判刑,说明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处罚,①说法正确;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②说法错误;有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刑,③说法正确;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④说法错误。故选B项。5.C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漫画中的未成年人从抽烟等不良行为开始,最后发展到违法犯罪,警示我们应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据此分析判断,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漫画中均未体现。6.A解析:本题考查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小明给小新取绰号,属于不良行为;小新将小明打成重伤,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故选A项。7.D解析:本题考查不良行为的危害的有关知识。依据题意可知,①③④观点正确;②说法错误,张某受到刑罚处罚,不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而是因为他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故选D项。8.C解析:本题考查对增强法治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女儿举报父亲”是关爱父亲的生命安全、孝顺父亲的表现,A、B、D三项观点明显错误;开车接打电话是违法行为,举报违法行为,是维护社会规则和秩序的正义行为,说明女儿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善于明辨是非,其行为值得提倡,故C项正确。9.不赞同。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②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③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④我们应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辨析题要求答题时首先对题干中的观点进行判断,明确正误,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有条理地阐述理由。10.(1)盗窃财物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持刀绑架小学生并致其重伤属于犯罪行为。(2)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确是非界限,不涉足生活中的“雷区”。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解析: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和预防犯罪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考查林某行为的性质,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实际上考查如何预防犯罪这一知识点,可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等方面回答。11.(1)法律“雷池”不可越;法律是社会生活安定的基石;法不可违;等等。(2)通过本次报告会的召开,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学法、懂法,自觉守法、护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3)认清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防微杜渐,做守法的楷模;等等。(4)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要受到刑罚处罚;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青少年要知法、守法、护法;青少年要加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然;等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违法犯罪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解答时,围绕违法犯罪的基本观点,根据问题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