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理积极归因【设计理念】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将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类似行为的认识。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理论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 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运气不好——自认倒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积极的归因。【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学法:体验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心理调查问卷(以课件方式呈现)【课程导入】课前小游戏:反口令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规则1:注意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规则2: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一旦做错,就不能再参加游戏。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游戏。3、寻求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游戏结束之后,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讲讲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4、教师总结,并引出主题:合理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并由此引入课题。【案例分析1】1、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寓言故事:袋鼠逃跑之谜有一天,动物园管理人员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袋鼠都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不够。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所有的袋鼠全部跑到外面来了。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闲聊。"诶,你们猜,他们还会不会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道。“这可很难说,”袋鼠回答道,“如果他们继续忘记关门的话。”2、学生分析:袋鼠逃跑的秘密是什么?3、教师点拨:只有合理的归因方式才有助于解决问题。【课堂活动1】各抒己见教师呈现两个情境,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 1、情境一:小溪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初中还担任班长,同学们对她也是“前呼后拥”的样子。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高中,小溪再也找不到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了:宿舍里的人觉得她什么事都不干,不喜欢她,身边的同学觉得她太孤傲也都不爱搭理她。小溪孤单极了:我还是以前的我呀!为什么她们都不理我呢?肯定是她们针对我、排挤我,还联合起来欺负我! 思考:小溪是如何归因的? 你如何看待小溪的归因? 2、情境二:考试后,高一某班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坐在一起,闲聊起来: 甲:唉!这书真读得苦啊! 乙:喂,这次考试考得怎样? 甲: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 乙:你平时够努力的,怎么会没考好呢? 甲:是啊……初中是“希望之星”,高一就成了“流星”!唉,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啊,再努力也恐怕没用了!——你呢? 乙:我?我跟你一样:初中也算“希望之星”,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没有把我们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还能怪谁呢? 讨论:他们是如何归因的?他们以后会怎么做?(设计意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具体的事例启发学生考。【课堂活动2】 教师过渡语:说别人容易说自己难,同学们对于别人的归因方式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同学们自己的归因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组织学生完成调查问卷。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①统计结果:奇数题中,你打“√”的有几个? 偶数题中,你打“√”的有几个?你认为最重要的5个原因是什么?②说明结果: 如果你更多地选择奇数题号的选项,你可能是一个外部控制的人,也就是说你通常习惯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和环境; 如果你选择的大多是偶数题号的选项,那说明你善于从自己内部寻找原因,你是一个内部控制的人。如果你的单数题和双数题差不多,这说明你不是典型的内部控制或外部控制的人。(设计意图)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归因方式。3、课堂讨论:观点1:内部原因对个人成败影响更大!观点2:外部原因对个人成败影响更大!【教师小结】积极归因原则1:要从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抱怨外部原因。4、教师呈现漫画:考试失败之后5、学生思考问题:只要找到内部原因就可以让我们更完善,并帮助我们更好学习吗?【课堂活动3】学习晴雨表——我的考试1、教师呈现课件,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4位同学考试失分的原因是什么?A同学:作业本上做对了,考试却做错了。B同学:有一道选择题留了空白。C同学:思路完全正确,答案却错了。D同学:试卷上某道简单题只写了个解字。2、教师随机选择4组同学进行全班分享。【教师小结】积极归因原则二:要尽可能寻找自己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控制原因。【理论分析】韦纳成就归因理论归因类别成败归因向度因素来源可控性稳定性内外可控不可控稳定不稳定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其他(设计意图)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得他们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维纳的归因理论通过列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是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归因特点,二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能明白归因影响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可控的“努力”这一因素,使理论能结合实际,发挥心理辅导课的功能。【课外延伸】失败和成功离你有多远?教师点拨:【课堂小结】积极归因原则1:要从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抱怨外部原因。积极归因原则2:要尽可能寻找自己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控制原因。【课外作业】回想一下最近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一件事。分析自己当时是如何进行归因的,这种归因方式对自己接下来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分析哪种归因方式更有助于完善自己?【板书设计】进步的起点——合理积极归因一、积极归因原则一:要从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抱怨外部原因。二、积极归因原则二:要尽可能寻找自己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控制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