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发掘自我——改变1、设计意图:高一年级的学生们,刚开始新一个学段的学习。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基本进入了一种平缓的状态。有的孩子,是非常想有所突破的,但就是找不到突破点,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让自己陷入了“无力感”状态。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改变信念,寻找适合的改变方法,让学生学会“适应改变不了的”,“改变适应不了的”。二、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改变并非不可能”,理解改变原理,体会改变的过程,体会渐进式改变的特点。三、活动重点:学生知道“适应改变不了的,改变适应不了的”原理。理解改变的原理方法。四、活动难点:学生培养“渐进式”改变的习惯,做到“坚持”。五、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六、活动准备:白纸若干,PPT。七、活动过程:(一):了解学生。询问学生们对高一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由故事1(见附件一)开头。故事说明一个时段有一个时段的特点。(二):分析学生们适应高中生活的现状。询问学生们的适应情况,不只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跟老师之间老师的,跟父母同学之间的,哪些是你觉得没有适应的甚至受不了的?请你把它写下来,写20个。从你写出来的现状中找出6条跟你之间关系最大的,再从6种里面选出你确实非常想改变的3种现状,最后请找出1个迫在眉睫的。(三):改变或者不改变,决定权在你自己。1、故事2(见附件二):说明,与其报怨不如动手改变。2、当你想改变的时候,把视野放开阔些,不能盯着不成功的例子不放,应该看成功的例子。举例:人的关注点是非常微妙和重要的,自己得到一双心仪许久的鞋子以后,会在同学脚上一下子就发现跟自己穿着一样的鞋子。家里面买车的时候,确定下几个品牌了,就不要再去关注其它品牌的,否则,最后自己都会选花了眼,不知道选哪个。3、心理学家的追踪结果:改变,是自己的事情,改或者不改,由你自已决定。(见附件三)(四)、如何改变确立正确的理念,找到合适的目标。列举出一个女人晚上家里老是有一个男人敲门的例子。(见附件四)1、改变的原理:神经通路(见附件五)2、改变的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见附件六)3、改变的两种类型:激进式与渐进式不推荐从舒适区直接进入恐慌区的激进式的改变方式。观看视频哈佛教师Tal打壁球经历。(见附件七)4、改变过程中遭遇失败:失败是难免的,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一条直线般往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一次次的跌倒然后再爬起来。观看婴儿学走路视频(见附件八)。a不要将失败灾难化,一次失败仅代表一次,可以找到原因的,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联想太多灾难性的后果。(附件九)b.重视重复,学生参预一个活动:画圆。(见附件十)5、立即行动:定下行动的目标了以后,就先行动起来。我们很多时候会找到种种理由,作为自己停滞不前的借口。很多时候不需要你想太多了,只需要先行动起来。比如,一个旅行者,背着一个大包,遇到一面横在面前的障碍物后,左看右看后,会先卸下包来先扔过墙。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因为他将背包扔过去以后,剩下的问题不是过不过去的问题,而是怎么去想法子过的问题。6、别害怕说出你想改变的目标: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寻找跟自己想法或者行动的一致性。讲疑人偷斧的故事,邻居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一直都是丢掉斧头的人的想法,他之所以想法改变,是因为对邻居的判断改变。教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多找寻孩子们的优点,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见附件十一)。说出你的目标,你就会为了让自己的行动和想法保持一致,会朝着说出的目标,一步一步接近它。7、坚持,为了你的梦想。任何习惯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石头,从山上的一块大石头,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冲刷,才会变得圆润。列出四川省一个高三教室里的标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则滚去读书。八、教学反思。学生整节课的参预性还是较强,学生能从课程中体会到什么是改变,改变需要关注哪些,需要注意哪些,有什么办法让改变真正的发生,学生们也能体会到改变的渐变特点。学生参预的感受强烈的活动“学生画圆”因时间关系没法展开进行。如果能展开,将更利于学生体会改变的渐进特点。附件:附件一、故事1:一个小学生,被老师惩罚了写作业,写到最晚的9点过,他以为晚上9点就是最迟的时间了。到了初中后,他才知道,原来写作业写到10、11点再正常不过了。读高中了以后,他才知道,高中作业经常要写到12点过。长大了以后,人们的晚间娱乐生活有时候会是通宵的。附件二、故事2:一个公司员工,每天中午带餐去公司,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要抱怨:又吃三明治,又吃花棷菜,讨厌死这些食物了。旁边的同事看了说:你为什么不叫你老婆给你做不同的午餐?这个员工说:什么老婆?我还没有结婚呢?我自己给自己做的午餐。附件三、心理学家的追踪结果: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对一对双胞胎男进行跟踪研究。这一对双胞胎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里长大,父亲在他们小的时候开始酗酒,母亲是一个吸食毒品的女人,他们的孩子从小在一个缺少爱和温暖的家庭里长大,童年时候的生活可想而知。这一对孩子长大以后,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跟踪访问。先来到一个男孩的家里,这个当年的男孩已经长大,成为了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家庭跟他童年时候的家长一样,他的孩子就像他当年一样的可怜,夫妻关系家庭就像当年的他的父母之间一样糟糕。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现在的家庭会像这样的时候,他对心理学家说道,你希望我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我从小生活的家庭就这样,我长大了能好到哪里去?然后心理学家离开了他家,来到了他的兄弟的家里,跟前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情景出现在心理学家的眼前:这个家里有爱有温暖,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亲子关系密切。心理学家以为这是装出来的表面现象,随后的又几次的访问,发现这个家确实是他第一次看到的那样,温馨,甜蜜。他问这个父亲,是怎么做到这些的。这个父亲回答,我小的时候就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里面,我的家几乎没有给过我什么爱。我不能再让自己家成为那个样子,我不能再让我自己的孩子像我以前一样长大。附件四、一个女人跟他的闺蜜说:有一个男邻居,讨厌死了,近段时间每天晚上12点左右都来敲自己的门。她的闺蜜问她怎么解决的时,她这样子回答:我才不理他呢,他走了以后,我继续弹我的钢琴。附件五、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要形成的一定的神经通路。比如:的士司机通过学习一个城市的地图以后,大脑就会对形成的道路框架进行调整,迅速决策出最近的一条道路到达目的地。神经通路就好比一个人处理事情时候采用的方法。如抑郁性的人经常使用的一条通路是消极性的通路,遇到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担心,这条神经通路经常被强化以后,就变得越来起宽阔,而那种积极乐观的神经通路则经常不被使用,就像河流一样,经常没有水流,会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改变,应该经常强化我们自己想强化的部分,修筑出自己想要的神经通路来,慢慢强化,让这条想要的神经通路慢慢宽阔。附件六、学习三个区:1、舒适区2、学习区3、恐慌区。如果一个性格很内向,很不爱说话的人,经常一个人呆着,他就舒适区里,在这个区里,他不会有任何不适。如果他开始跟别人谈话,或者能够在小组里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进入了学习区里。如果把他一下子放到面对着1000多人的讲台上,要他发表意见,那么他就进入了恐慌区里。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应该是按步骤进行的,先从舒适区里出来,进入到学习区里,慢慢以前学习区就变成舒适区,以前的恐慌区也就能变成学习区。但如果我们一下子从舒适区里进入到恐慌区里,那就会非常的不稳定。比如一个从来不跑步的人,突然进行马拉松的运动,那会让自己受伤的。附件七、视频:哈佛老师Tal打壁球的经历。附件八、婴儿学走路视频。附件九、学生作文,《如果我没有努力复习》。附件十、一个学过绘画的同学上台来,先画一个最好的圆。然后画一个三岁时候画出的圆,再画出一个一岁时候画出的圆。现在能画出这个很漂亮的圆,是因为以前画了很多个不漂亮的圆,慢慢积累进步的结果。附件十一、皮革马利翁效应远古时候,塞浦路斯(?http:?/??/?baike.?/?view?/?2645.htm"\t"_blank?)国王皮格马利翁(?http:?/??/?baike.?/?view?/?96924.htm"\t"_blank?)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以上资源来自哈佛积极心理学——《幸福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