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最佳的吸水效果。教学重难点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教学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学生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学生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学生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学生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学生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在瓶子里。 学生: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学生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学生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表材料材料材料次数1次数2(备注:代表小方巾;代表海绵;代表棉花。)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学生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学生:海绵最会吸水。 学生: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学生: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学生: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学生: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学生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学生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统计表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