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名”有学问----卞和琢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卞和琢玉》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挖掘卞和精神实质。通过学习《“地名”有学问》,讲故事,使学生了解卞和村、卞和水库、卞和小学的来历,激发学生对卞和的崇敬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观察事物、合作交流及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重点:讲《卞和琢玉》故事,了解卞和村、卞和水库、卞和小学的来历,挖掘卞和精神实质,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教学难点:在故事中挖掘卞和精神实质。学情分析:卞和小学全力打造“卞和文化”特色,先后多次举办了“卞和之声”诵读节、“卞和之帆”体育节、“卞和之韵”艺术节、“卞和之馨”读书节、“卞和之星”科技节,全校掀起了学卞和、赞卞和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卞和、感受卞和、赞美卞和的需求,通过学习《卞和琢玉》,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环节:品读经典——精读故事——悟探琢玉教学过程:品读经典生悬念1、师生谈话师: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卞和小学)我们学校所在的村叫什么?(卞和村)村前有一条河叫什么?(卞和水库)师:你们知道卞和小学、卞和村、卞和水库的来历吗?生1:我听说卞和村是一个叫卞和的人生活的地方……生2:这些好像是为纪念卞和取的名字……师: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啊!请随我一起来参观我们学校的文化墙吧!(播放媒体:呈现“完璧归赵”的故事画面)引入课题师:这幅画面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完璧归赵)“璧”是指什么?(和氏璧)那和氏璧是谁发现的?谁琢的玉?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春秋时期《卞和琢玉》……(板书课题)精读故事悟深意听读故事1、播放媒体画面展示学校文化墙内容:卞和琢玉相传,楚人卞和,得璞两献遭刖足。含泪回乡疗足伤,侍机再献璞。传技众乡亲,授人凿石砌房术。献璞不成食无味,寝不遑安泪洗面,抱璞痛哭荆山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传国玉玺“和氏璧”。文王因感卞和之忠,又悯其受刖足之刑,遂封其为零阳侯。然卞和婉谢,回村琢玉惠乡邻。卞和故后,后人遂将其疗伤之地更名卞和村,引水躬耕之湖取名卞和水库,育人学堂定名卞和小学。2、过渡衔接师:这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吧!(播放媒体)(二)解读故事师:同学们,听完《卞和琢玉》的故事后,你能给大家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小组内互讲学生代表试讲师生互评师:同学们,你们讲得太精彩了!卞和琢玉、献玉历经艰辛,受尽磨难,但仍不放弃,坚持献玉,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矢志不渝、意志超群)师:卞和被砍双腿,仍坚持献玉。楚文王感卞和之忠,封其为零阳侯,卞和接受了吗?(没有)他怎样做的?这又说明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忠于祖国淡泊名利为人民谋福利一心为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演绎故事师:是啊!卞和忠于祖国,坚持求真,淡泊名利,一心为民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能不能结合卞和水库、卞和村、卞和小学的来历,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一下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展演评比诗歌琅琅A:卞和水库饮水思源润泽万物卞和村安居念祖惠泽乡邻卞和小学求学感恩恩泽苍生追忆卞和卞和小学追求卓越B:当……时候,我……当……时候,我……当……时候,我……快板声声卞和献玉遭刖足,含泪回乡疗足伤。授人凿石砌房术,三献璞玉给文王。文王慧眼识宝藏,琢成玉玺“和氏璧”。卞和忠义淡名利,回村琢玉惠乡邻。育人学堂名卞和,千古佳话美名扬——美名扬!书画飘香情境再现三、悟探琢玉成栋梁1、童言稚语赞卞和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精彩的表现点赞!作为“卞和人”,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荆山笛韵展风采师:同学们,我校一直有吹竖笛的传统,竖笛吹奏已形成一大艺术特色,据说这竖笛也与卞和有关呢。(播放媒体)传说当年卞和回到家乡后,还是郁郁寡欢。一云游至此的高僧劝道:“施主虽失双足而不能使璞以真容示人,是世之昏也。然汝如此长哭不止,命将不久休矣,如何使璞之真容得已面世?莫若折竹为笛,排忧解虑,奏笛言志,以待明君。不失为知也。”卞和遂以山竹为笛,每日吹奏,倾吐心志。此竹碧绿润滑,质地细腻,吹之,笛声清脆悠扬,引来周围牧童习之,卞和之志遂传颂于荆山南北。清扬的笛声支撑着卞和度过了五十余艰难岁月,终于在古稀之年等来文王巡游天下,第三次献玉成功,成就了千古传奇。由此,竖笛这一乐器便在当地流传开来,流传至今。就让我们伴着这悠扬的笛声一起吹起来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