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奇妙的蛋壳》教案 【教学目标】 1.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科学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1.学生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珍珠奶茶吸管1根。 ②分组操作材料: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一角面值的硬币若干枚,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 ②统计表一张。 【教学过程】一、教师设疑激趣,学生操作感知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2.启发学生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学生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3.引导学生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学生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二、教师演示解惑,学生初知原理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学生简短讨论。)2.请学生观看PPT课件中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 3.教师边借助图示,小结"薄壳结构原理"。三、教师引导迁移,学生运用经验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师激励探索,学生比较统计1.请学生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平桥和一座拱形的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2.引导学生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为什么? ②拱桥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怎么办?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 "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不对!不对!不对……""不是!不是!不是……"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