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绿豆大变身》之“绿豆芽长成了”『活动目标』1.能用观察、称重和品尝等方法对不同培育方式的绿豆芽长成情况进行比较。2.能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学习客观看待事物。3.养成结论要用数据来说话的科学严谨态度,培养质疑、考虑问题要周全的意识。『教学重点』不同培育方式的绿豆芽长成情况比较『教学难点』学生结论与新闻报道不符的原因分析?『课外活动』推送新闻,尝试三种方式培育绿豆芽1.“微探究”公众平台上推送来自江苏网新闻“从做卷饼到转行种绿豆芽”。2.学生发出挑战,尝试用同样量的绿豆,选择三种不同方式(新的:土培见光、水培见光;传统的:水培不见光)培育绿豆芽;观察三种绿豆芽生长,并拍照留下过程性资料。3.课前指导各小组收割绿豆芽。『活动准备』教师准备:ppt,学习单,电子秤,剪刀,汆过的三种绿豆芽,筷子,碗『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全面考虑归纳原因?ppt回顾课前活动,引入课题。?提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绿豆芽??引导:又粗又长的绿豆芽,不仅消费者喜欢,其实菜农更喜欢,你知道为什么吗??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外表好看、口感好、产量高?小组讨论,说说喜欢怎样的绿豆芽(外表好看:长、粗、颜色好看;口感好)。?从经济方面思考:菜农喜欢怎样的绿豆芽(产量高)。?再提新闻,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兴趣。?以不同角色考虑问题才会全面周到。明确方法确立步骤?提问:我们培育的三种绿豆芽,要比较哪一种更受欢迎,你们打算怎么做??追问:你们准备按什么顺序比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合理、有条理的去做。?小组讨论,确立比较方法:外表好看→观察后统计口感好→品尝后统计产量高→称重后计算?明确探究顺序:观察→称重→品尝?引导学生用合适、科学的的方法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计划先行的规则意识。分步操作得出数据1.外表好看→观察后统计?明确活动要求,巡视、指导小组活动。?汇总各组调查数据。2.产量高→称重后计算?明确活动要求,演示电子秤的使用。?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利用excel汇总数据,得出总产量。3.口感好→品尝后统计?明确活动要求,巡视、指导小组活动。?观察三种绿豆芽外表,选择喜欢的一种,小组内投票统计,完成学习单活动一。?快速计算投票数。?小组合作有序的进行称重、记录,完成学习单活动二。?快速汇报小组称重数据。?各小组品尝汆过水的三种绿豆芽,进行组内投票统计,完成学习单活动三。?用设定的顺序进行分步操作,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产生疑惑分析原因?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们推断一下,认为哪种绿豆芽可能会受欢迎?为什么??出示资料,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结果和新闻报道不一样??小组讨论,分析数据,推断得出结论。寻找受欢迎的一种绿豆芽,并说明理由。?仔细阅读资料,组内寻找证据,分析可能的原因(新闻不实?培育方式不同?调查对象太少?)?培养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意识行为,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查找可能的原因,学会思考,养成学生去伪求真的科学严谨态度。总结评价深入探究?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们小组表现的怎么样呀??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布置课后任务:再次查阅资料,寻找能帮助我们培育绿豆芽的方法。?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收获、感触。(培育豆芽学问大、调查统计手段…)?对小组内表现进行自评。?思考:这一次研发的新品种绿豆芽跟我们预想的有点差距,接下来你打算做点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评。?鼓励学生永不言败,不断探索。『设计说明』“绿豆大变身”是我校校本课程《绿色阳台》中的一个单元项目(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项目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在种植绿豆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问题,现在网络上一则“从土里长出来的绿豆芽”的新闻又成了学生探究的目标。之前,通过对绿豆生长和催芽实验的探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般培育绿豆芽的技能知识与简单的实验方法。本节课将对三种不同培育方式“种”出的绿豆芽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来证实哪种豆芽“好”,另外也验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一、质疑新闻,引发探究课前通过“微探究”平台推送一则来自“中国江苏网”的新闻——《从土里长出来的绿豆芽》给学生,新闻主要讲一位卖卷饼的小贩因为顾客一句无心的话,让她转行在土里种起了绿豆芽。针对这则新闻,学生纷纷提出质疑:“土里也能长出绿豆芽?”“土里长出的绿豆芽比水里的好吃吗?”……学生对网络新闻结论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也产生了“不一样”培育绿豆芽的想法,到底哪种培育方式“种”出来的绿豆芽好?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引发了。二、尝试培育,观察记录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我在“微探究”平台发起了“小小菜农育豆芽”的种植活动,学生以“小菜农”的角色,以“哪种绿豆芽受欢迎”为目标,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劳技室和《绿色阳台》种植基地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培育绿豆芽。这三种方式分别是:①土培见光;②水培见光;③水培不见光。育芽的几天里,学生每天都会对这三种绿豆芽生长情况做好观察记录,为接下来判断哪种绿豆芽“好”提供“证据”。三、角色转换,明确“好”豆芽标准,学习换位思考“好”豆芽有什么标准?我引导学生分别以“消费者”和“菜农”角色,学习全面思考,从两者各自的需求出发,交流归纳出既受消费者喜爱又能为菜农带来更多收益的“好”绿豆芽需满足的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好”绿豆芽的三个必要因素:外表、口感和产量。四、问题导引,明确问题解决方法与顺序研究型课程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学生也能经历“提出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因此在归纳出“好”豆芽的三个标准后,马上追问“这三种绿豆芽到底哪一种绿更符合“好”的要求?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寻找合适的比较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比较的顺序,以及要做好规划后再进行操作。五、依据数据,客观判断,学会尊重事实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按照先前确立的顺序进行观察、称重、品尝,进行统计;引导学生依据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初步判断出哪种绿豆芽比较“好”,培养学生用“证据”来推断的实事求是态度。根据我事先“种”过一遍的结果来看,土培绿豆芽可能并不比传统绿豆芽“好”?于是,我又利用这个“事实”向学生提出“我们的判断结果为什么与新闻报道不符合”的疑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是新闻报道不实?还是我们的培育方式不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也培养他们质疑网络新闻可信度的意识以及严谨科学态度。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