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 (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小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 (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小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通过参与本课的活动能够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2.学生通过经历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方式的搜集资料活动,了解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及口头交流表达能力。
3.学生在本次活动中能够知道国内外志愿服务的相关形式和内容,为今后亲自开展志愿服务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志愿者精神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收集有关志愿者的相关背景资料,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邀请本校教师志愿者于老师参与本次活动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志愿者的相关资料,观看《传递》微课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课前活动阶段
布置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传递》
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记录单。
通过课前的观看学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志愿者服务案例切入本次活动,增强学生对本次主题的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一种资源的有效重复的利用。
课前活动
1课时
课上活动阶段
一、活动导入
二、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提出研究问题
四、初步解决问题——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计划
五、活动总结
1.回顾课前活动。(播放视频微课)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教师:课前同学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了有关志愿者的资料信息,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4.教师小结学生的交流活动,并进行分析讲评。
教师分析讲评要点:
PPT:
志愿者精神—热心公益—友善—汇聚“正能量”
5.教师提问:那么,在学校、社区中、社会中,我们可以做哪些志愿服务活动呢?为什么?
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进行生生间的评价。
7.教师讲解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案例,拓宽学生思路。PPT展示
8.教师出示《志愿服务活动计划表》并讲解。
要求:
(1)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具体
(3)结合自身生活实际
(4)能解决实际问题
9.教师巡视,指导。
10.教师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11.教师小结本课。
教师小结要点:
介绍“志愿北京”网站——开展志愿服务的建议——讲明志愿服务与“友善”的关系
12.布置做好后期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准备工作。
1.观看
2.学生交流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2-3人)师生,生生互动。
学生汇报:志愿者标志、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案例(故事)等
4.学生聆听,并进一步认识志愿者的精神及意义。
5.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6.学生小组交流并反馈。
学生交流不仅要说出打算进行哪些志愿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说出理由。
7.学生观看。
8.学生明确完成要求。
9.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计划表。
10.班内交流《志愿服务活动计划表》。
11.学生聆听。
12.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做好活动准备。
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导入本课,将学生课前学习与课上活动有机整合,形成主题活动的连续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引发学生对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务的感性认识。
通过教师的讲解,提升学生对志愿者精神及志愿服务的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明确,志愿服务的前提是无偿为人提供帮助,同时进行志愿服务时要有社会或人员的需求,解决不同的困难或提供必要的帮助。
通过教师的案例展示,拓宽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制定计划的要求与方法,为后面的制定计划活动、评价活动打下基础。
将课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课程的价值。
体现学校研究主题“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讲台让给学生。
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
课上活动
1课时
课后活动阶段
一、明确活动要求
二、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三、交流反馈
四、宣传实践
1.教师明确活动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多种方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3.教师适时对各小组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
4.指导学生整理好活动中的资料,为汇报活动做好准备。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6.指导学生内化活动成果,将活动的收获、感受制作成手抄报、体验日记、倡议书等。
7.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志愿者内容的宣传活动。
1.学生明确活动中的要求,做好活动中安全防护的预案。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学校里、社区中、社会上。
3.学生活动中遇到困难可积极向老师、家长、社区辅导员求助。
4.学生小组整理相关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5.小组汇报志愿服务活动的收获、感受、不足,信息资源班内共享。
6.学生制作活动成果,鼓励创新、鼓励个性发展;并做好宣传活动计划。
7.学生开展宣传实践活动。
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安全意识,做好防护预案。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策划学校、社区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主动关心和帮助学校和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快乐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交流汇报使不同小组同学能够互相了解,增强自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通过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志愿者、理解志愿者,并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行列中来。
课后活动
1—2课时
六、学习效果评价
(一)运用活动评价表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开展自评、师评、社区评、家长评,促进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争做小小志愿者》主题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姓名
班级


1.
能够准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优()良()加油()
2.
能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优()良()加油()
3.
在志愿服务中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
优()良()加油()
4.
在志愿服务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优()良()加油()
5.
能够将自己的收获与他人交流。
优()良()加油()
社区
(学校)
意见
服务时间
()小时
评语
年月日
盖章
教师
评语
家长
评语
(二)撰写活动体验日记。学生根据自身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情况,写出自己的体验、感悟,内化活动成果。
七、教学反思
(一)本次《争做小小志愿者》主题活动注重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友善待人、助人为乐,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本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充分挖掘了社会教育资源,借助北京市地方教材《学做志愿者》的相关内容,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了志愿精神;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进行了课程实施,两者相得益彰。
(三)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资源意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较之以前有了长足进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意识、课程的实施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可以说师生在本次主题活动中获得了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