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一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一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教案

资源简介

高中《研究性学习选题:从问题到课题》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研究性学习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科目
高中研究性学习
年级
高一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作出的:学生是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本节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二章第一节课;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新问题兴趣浓厚;学生未能系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缺乏选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选题的重要性。了解问题的来源。掌握选题的一般原则、基本方法及技巧。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有价值课题的能力。能够尝试研究、解释或解决一些问题,并且能够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加强关心自然、社会及自我的意识和行为。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形成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的环保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等。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与技巧。?????如何培养学生用创新的眼光去选题。
教学资源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各类网络图片及相关材料。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导入新课播放《鲁班造锯》的故事视频,提问:鲁班造锯的故事对你们有什么启发?鲁班善于发现问题:缺少省力的伐木工具。善于分析问题,从手指被茅草割破这件小事能发现为什么小小的茅草能够如此锋利?此外,鲁班还具有行动力,得到启发后马上找铁匠打造工具,制造出锯子,解决了问题。所以,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为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一步,就是选题。我们怎样进行选题呢?首先,学会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变成课题。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选题的重要性: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孔子也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的来源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我们先来看一组课题,看看问题可以从哪里来?(课件展示9个课题,让学生一起回答)注自身发展,认真对待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选题分类以上列举的课题,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如中西医擂台阵、灵异现象、蜘蛛丝的利用都是从自然现象自然科学出发进行的研究,所以这些都属于人与自然领域的课题;心理学在商品销售中的成功运用、东西方饮食文化、校园广播站发展前景,这些都是从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出发的,所以属于人与社会领域的课题;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的影响、咖啡对人体的利弊、十二星座与人的性格,都是从自身的发展、健康、兴趣出发,属于人与自我领域的课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三个大方向进行选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什么是人与自然,就是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有关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都属于人与自然领域的问题。人与社会,指的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展开的。如:社会关系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等,都是人与社会领域的问题。人与自我,是指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如:中学生心理、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师生关系,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文化研究等。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从这三个领域里,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请几个同学分享他们所写的感兴趣的问题,分析属于哪个领域)
思考问题的来源,一起回答。学生思考,写下感兴趣的问题,分享。其他同学一起分析该问题属于哪个领域。
问题变成课题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提出问题,那刚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所有都适合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不一定。有的同学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对电影感兴趣,想做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兴趣领域的问题可供研究的范围非常宽泛,我们必须把问题细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拆分你想研究的问题。怎样把问题细化呢?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从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将问题变为课题。我们可以借助思维概念图。怎样构建思维概念图呢?第一步:列出概念,确定关键概念。(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列出关键概念)客家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建筑特色、客家话、风味美食、风俗习惯、婚俗、茶文化、饮食习惯、节日等。第二步:初步拟定概念图的横向分支和纵向分层,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第三步: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四人小组讨论,尝试构建思维概念图。(请两个小组代表上黑板)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在将问题变为课题的过程中,借助思维概念图,可以帮助我们检查是否漏掉了哪些重要的项目,还可以觉察项目和项目之间的联系,由此便于对概念体系进行梳理和反思,细化概念,确定研究课题。
学生发散思维,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一起罗列相关概念。小组讨论,构建思维概念图,黑板展示,一起总结评价。
课题实践小组讨论,确定课题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提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变成课题!(请一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课题,再请另外一个小组进行评价)选题原则刚刚同学们在选题的时候就发现,理想可能很丰满,但现实可能很骨感。我们确定了课题,但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很多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选题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选题原则。可行性原则:要考虑环境、材料、费用、时间、能力水平等主客观因素。例:美国的农业状况调查→狮山镇工业结构发展状况调查科学性原则:课题符合科学原理和实物发展规律。“水变油”发明设计→提高“水煤气”效率研究创新性原则:课题有自己的特点,有新的视角。《红楼梦》的研究→《红楼梦》中服饰反映人物性格的研究社会性原则:十二星座与人的性格→星座性格分析中的心理学原理研究
讨论,提出课题,评价。听讲。讨论并将不符合选题原则的课题例子转化为可实施的课题。
板书设计
选题:从问题到课题提出问题来源选题分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问题变课题思维概念图(两位小组代表板书思维概念图)课题实践选题原则
教学反思
本课由一个《鲁班造锯》的小故事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和反应非常好,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快乐活泼的气氛,学生们参与热情非常高,非常积极。这节课也教会学生们如何利用发散性思维来发现问题,学生们通过这堂课都基本能够掌握这个学习方法,并有助于他们将这个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去。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的导入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当中学习到了知识和方法。第二,学生较好地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气氛好,配合度高。第三,整节课都注意了时间的调控,因此这次课的时间控制得很好。这节课还存在几点不足之处。第一,板书时间点的把控仍需改进;第二,可以在“问题变为课题”的环节可以再深化,构建思维概念图后让学生尝试提出有关客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使课堂结构更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