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课件(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文言文二则 课件(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课时
21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钟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
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易县、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走近伯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字词学习



zāi
wēi
xián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自由读课文三遍,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流利,注意把握好停顿。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为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鼓”,弹奏,演奏。
俞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方”,开始;“志”,心志,情志。
开始弹琴时,伯牙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善哉”,好呀;“若”,好像。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一会儿,不久形容很短的时间。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乎:语气词,无实义;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呀,我仿佛看见了水势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破:摔破;绝:断绝;复:再,又。
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古琴剪断琴弦,一生不
再弹琴。
以为世间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认为;足:足以。
认为世间再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到了。开始时,伯牙弹着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高俊的样子像泰山。”不久,伯牙弹着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琴剪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间再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由于他们二人的传说,人们就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的情感。
伯牙
锺子期
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一、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B
二、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够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B
伯牙鼓琴
两人相遇
高山流水
志在太山——魏巍乎若太山
子期死——不复鼓
破琴绝弦
知音难觅
善鼓——善听
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2课时
21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
[宋]
苏轼
《下山虎》张大千
《鹰》李苦禅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宋)苏轼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课文的意思。
2.用“
”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自由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杜处士的语句,用“
”画出描写牧童的语句,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他们的表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描写杜处士的语句。
想象杜处士会在哪些时候带着戴嵩画的《斗牛图》?想象一下他的举止,试着说一说。
描写牧童的语句。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试着演一演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的?
牧童又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有着怎样的精神?
观点:
理由:
精神品质:
谬矣!
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想一想:为什么牧童能指出错误呢?
牧童笑着指出了《牛》这幅画上的错误。牧童之所以能发现这幅画上的错误,是因为他与牛相处的时间长,对牛观察得细致,牛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状态他都了如指掌。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样的表现?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认为是对的)之。
人物形象: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课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同理:画牛当问(


)当问(

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
书戴嵩画牛
处士有画随身带
牧童见画指错误
处士笑而然之
观察生活
实事求是
结构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