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积极暗示培养自信心》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适用年级】高三学生【设计意图】1.主题意义:自信心对高考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的专家王极盛连续五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当中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因而王极盛认为,拥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2.学情分析:本校为市内一所示范性高中,学生在高一入学时成绩颇为优秀,对高考的憧憬亦比较高,大多数同学的高考目标是上一本。但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之后,会有部分甚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与一本线有差距。能力与梦想的落差令学生产生挫败感,复习和模拟考中所遇到的困难促使挫败感发酵成自卑感。自信心的不足又影响至复习的效率和模拟考中能力的发挥,进而形成恶性循环。高三下学期始,我校专业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了针对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的系列心理讲座。13班的学生参与前期讲座后,要求班主任邀请心理教师到班上开展班会课,本主题亦由班主任和学生们指定。由此可见,虽已临近高考,但仍有许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高考发挥缺乏信心。3.理论支持:理性情绪疗法,亦简称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简而言之,“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例如在考前复习中发生的事情,假若考生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情绪必是消极的,焦虑的同时加重其自卑心;但若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挖掘出事物有利于自己的另一面,那么情绪是相对平稳甚至是积极的,从而培养并塑造自己的自信心。【辅导目标】1.掌握暗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了解自己在日常学习中给自己的暗示是积极居多还是消极居多。3.学会并利用积极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的方法。【辅导重点和难点】学会并利用积极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的方法。【辅导方式】心理游戏法、心理测试法、案例讨论法、活动法。【课前准备】1、一张白色的大纸,上面画有一棵树的轮廓(树冠和树干)2、每个学生一张树叶形状的便利贴【活动设计】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游戏(4分钟)(一)暗示游戏:心理魔术——我能读懂你的心。用PPT展示。1、用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迅速从课后的放松状态进入上课状态。(二)游戏结束后提问:这个心理魔术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被误导?(三)师小结,并投影文字:你想到什么,就决定你看到什么。2、学生亲身体验游戏,感悟暗示对人的重要性。游戏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用语言暗示转移学生的关注,第一次玩这个游戏的学生往往会被误导而使“魔术”生效。二、关于高考暗示的自我测试(10分钟)(一)过渡:我们知道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高考给予我们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暗示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寻找。(二)活动:以“高考,我”开头,写十条以上的句子。(三)活动反思:自行判断自己所写的句子含义是积极为主还是消极为主。判断方法:主要根据句子中是否含消极词汇,一旦出现有消极词汇,说明潜意识中有消极的念头。仅有积极词汇时为积极暗示。若既无消极词汇也无积极词汇,则需结合自己说那句话时的语气和情感判断。1、通过填句活动,令学生觉察自己内心对高考的喜恶,是否存在焦虑或恐惧等消极暗示。(四)人数统计:请积极暗示的句子占60%以上的同学举手示意。再分别请80%以上、100%以上的同学举手示意。2、举手环节的目的,一是给举手的同学肯定,鼓励其主动将自己的积极暗示语句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二是鼓舞其它同学学会给自己积极暗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五)邀请学生在班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积极暗示。3、由善于积极自我暗示的同学做一个明确的榜样。三、两只小白鼠的实验启示(4分钟)(一)过渡:积极的暗示对我们有何意义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二)PPT展示:小白鼠的两个实验。(三)提问:为何两只小白鼠的实验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四)师小结,并投影文字:你想到什么,就决定你能做到什么。通过实验,令学生领悟积极的暗示对行为会产生推动作用。四、小组讨论:如何暗示造就乐观自信?(14分钟)(一)过渡:既然积极的暗示对我们的行为有促进作用。我们在考前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给自己积极暗示呢?接下来的活动分小组进行。(二)教师简单分组,给每个组分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有讨论主题。具体的主题附表格后方。(三)小组代表同学将本小组讨论的各种结果都分享给全班同学。讨论主题为目前复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困境及其消极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辩驳,令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积极暗示的内容。此处为本课活动的难点,因而给予更多的时间进行。五、活动:共建班级胜利之树。(8分钟)(一)每位同学在事先发下的幸运叶上写下给自己的积极暗示语。1、学生们通过刚才的个人分享和小组分享两个活动,已经掌握了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要求其写下来,一是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积极暗示用语,二是为了强化刚才的收获。(二)写好后,所有的同学把幸运叶贴在黑板上的胜利之树上。(三)教师激励:尽管贴了同学们的幸运叶,但这棵胜利树看起来还是有点空。高考后同学们把录取通知书贴上去,胜利树就硕果累累了。(四)下课前的自我激励:全班一起大声对自己说:“我们相信,我们胜利!”2、幸运叶是“胜利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设计旨在强化“积极自我暗示创造胜利”的观念。(五)下课后,请班干将胜利之树“移居”至教室后方的黑板上。3、既可令同学们相互学习彼此的积极暗示用语,又可对自己的积极暗示进行强化——每日进出教室看到“胜利树”时。【附:各小组的讨论主题】小组讨论1:复习前?情绪:烦躁,学不下去。?想法:离高考只有十多天,一切都已经定下来,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2:做题时?情绪:焦虑不安。?想法:这一题不懂做(或者)这道题做了半个小时才解出来,如果高考时也这样怎么办。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3:背书时?情绪:低落,沮丧。?想法:昨天背过的内容又忘记了,记忆力下降?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4:吃饭时?状态:压抑,食欲不振。?想法:天太热,饭菜太难吃。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5:睡觉前?状态:疲劳,大脑却亢奋。?想法:今天学习收获这么少,如何能在高考前完成复习任务。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6:进考场?情绪:心跳加快,甚至感到恐惧。?想法:这是决定我一生的重要考试,绝对不可以失败。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7:考场上?情绪:焦急,甚至大脑出现空白。?想法:这道题看着很简单,如果做不出来我就会丢分。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讨论8:考完一科?情绪:难过,抑郁。?想法:这一题错了,那一题漏了,这科考得这么差,最后的总分会被拉低。让我们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一、优点:总体来说,这节课氛围较好,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辅导目标,最大的亮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游戏、PPT展示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活动主题。既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又在与同学们的分享和讨论中得到启发,整节课旨在传递积极暗示的理念和语言。而对于部分无法给予自己积极暗示的同学,教师也在课堂上建议其在课后联系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二、不足:1、由于时间紧,从接到任务到上课仅有一天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对教案不够熟悉,尤其是过渡部分。2、本课设计主要围绕两部分进行,是什么——你给自己的暗示是积极还是消极;怎么办——如果是消极为主,应该如何改变并树立起积极的暗示。由于时间不足,不能就“是什么”和“怎么办”中间的那个环节“为什么”进行探讨。对此,心理教师决定课后发放《中学生考试焦虑归因量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不够自信的主要原因,并建议焦虑分值高的学生课后自行寻找心理教师进行辅导。以此来弥补本节课的不足。3、本课中,如何摒弃消极暗示树立起积极暗示,主要使用的是“理性情绪疗法”这一心理学技术,但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提示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心理课中已经有传授过这一技术,但很可能仍会有部分同学无法回忆起,所幸小组讨论弥补了这一不足。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