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修己达人内圣外王大学之道《大学》节选学习目标1、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2、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3、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重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体会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进修阶梯。难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四书之首与“大学”之内涵《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儿童从事的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一四书之首与“大学”之内涵二《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朗读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疏通字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末节,每件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四疏通字词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疏通字词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君主,下至百姓,一概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研读文本1、本文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分别指什么?2、怎样理解“三纲”?“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3、结合第一段最后一句说说达到“止于至善”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4、怎样理解“八目”?“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5、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五研读文本1、本文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分别指什么?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彰明美德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大学》君子贤其贤亲其亲。——《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是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三纲领的逻辑关系故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至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学之学。——王阳明《亲民学记》三纲领的逻辑关系2、怎样理解“三纲”?“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天道天德天理解除欲望之蔽彰明道德之光济世达人求新求善个人完满社会和谐成己内圣达人外王最终目标递进:由内到外、由个体到群体的社会体系,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止于至善的澄明心境3、结合第一段最后一句说说达到“止于至善”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知——止——定——静——安——虑——得意志、情感——思考、理性——实践层次原则——抓住“逻辑本末、时间先后”八条目:追本溯源止于至善4、怎样理解“八目”?“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格物致知穷究事物之理,于实践中求知获取丰富知识,辨明是非善恶(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为现实政治服务)八条目:追本溯源止于至善4、怎样理解“八目”?“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诚意(意念真诚)正心(端正心意)修身(修养品性)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于中,形于外,慎于独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亲爱,所贱恶,所畏敬,所哀矜,所敖惰,辟焉纠偏,防偏,不贪,不纵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自觉追求理想人格境界,在精神上感到极大满足。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克服私欲,消除不合理、不健康的欲望和情绪,按伦理道德规定的要求来做。消除不合理的欲望和情绪,摈弃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按儒家伦理道德的规定来做常存、遵循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得到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止于至善八条目:追本溯源止于至善4、怎样理解“八目”?“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齐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治国(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天下太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事君,弟事长,慈使众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救国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管理国家事务协调社会关系明明德于天下尚德崇义民本大学之道:成人而达己,内圣而外王4、怎样理解“八目”?“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明明德亲民格物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修身知修用善其身成己(内圣)济天下达人(外王)止于至善“三纲”:指导思想“八目”:具体步骤因果条件小结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②.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③.运用条件与因果推理,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研读文本5、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文本特色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即“八目”,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第二段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用了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3.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使用了条件推理与因果推理。思维提升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谋取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知识分子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六思维提升?我认同。《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大学之道》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平天下”,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攀登的人生阶梯。思维提升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向狗熊泼硫酸、复旦学子给室友投毒这些由极度自私引发的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少家国情怀。在《礼记》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强化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思维提升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dyourtitle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东南大学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写篇演讲稿跟同学进行交流。七作者:八音魔琴谢谢您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