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地图的功能、种类及要素1.功能:认识社会,需要获取各种信息。________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获取区域信息的工具。2.种类:按表现的主题分为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等。3.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一)地形图1.类型(或分类):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二)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或含义)举例(图示见右上)海 拔以________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__________,又称“绝对高度”右上图中,甲处的海拔为1500米,乙处的海拔为500米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右上图中,甲、乙的相对高度为:1500-500=1000米2.等高线:如果把一个区域内__________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叫等高距(或相对高度)。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1)形状:等高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所有点的__________。(2)疏密程度: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势起伏和缓(缓坡);等高线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陡峭(陡坡)。(3)形状特征(不同部位或地形的判断)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__________(中间高,四周低)。(图5)②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__________(中间低,四周高)。③山脊: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___(注:如图11中a处)。(图6)④山谷: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___(注:河流在山谷发育而成,如图11中的b、c、d处)。(图7)⑤鞍部: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低地,形似马鞍(注:如图11中乙处)。(图8)⑥陡崖:几条等高线________的地方(注:如图11中甲处,多用锯齿状表示,攀岩应选择陡崖)。(图9),图10 图114.地势陡缓的判读(1)判断地势高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是相等的;数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2)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地势坡度越陡,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等高线越稀疏,地势坡度越缓。(三)分层设色地形图(见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1.含义: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2.特征:一般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或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地区。(四)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反映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如下图,可知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 1.带地图去旅行,要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图(1)不同主题的地图(或按表现主题分):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等。(2)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比例尺不同,表示的实地范围不同。在同样大小的图幅中,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2.带着地图研学旅行的策略①确定目的地的位置;②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③找到既定地点;④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比较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运输方式运输量速度运费自然条件影响铁路运输运输量大速度较快运费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水 运运输量大速度较慢运费便宜受天气影响较大公路运输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运费不高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航空运输运输量小速度快运费高受天气影响较大3.设计旅游(或研学旅行路线要考虑的因素)(1)从报纸、杂志、图书、互联网、旅行社或亲戚朋友那里,搜集旅游信息,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景点。(2)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或多边形)线路,尽量避免走重复路线。(3)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路程和每天用于游览的时间,大致确定出每天游览的范围和具体线路。如陈天宇由浙江杭州到福建厦门旅游:第一步:厦门在哪里?1.从这两幅地图中,分别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见课本P17图135,图136)从图135中可以了解到福建省的具体位置,从图136中能找到目的地厦门的位置。2.陈天宇想要了解厦门的具体位置,你会建议他选择哪幅地图?并说明理由。(见课本P17图135,图136)选择图136。图135不能准确确定厦门的具体位置,而图136则能准确定位厦门的位置。第二步:怎样到厦门? 根据左图并查阅相关信息,看看从杭州到厦门有哪些交通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如果你是陈天宇,你会如何选择?(见课本P17图137)·路上需要的时间 ·路费花销 ·交通舒适程度(1)从杭州到厦门的交通方式有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2)选择火车。因为火车的速度较快,路上需要的时间不多,路费较低,在火车上比较舒适。第三步:如何找到既定的地点?1.交通方式:陈天宇和父母选择了相对经济又省时间的方式,乘火车到厦门。2.电子地图:运用网络上的电子地图,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线,并且电子地图还能提供公交线路。第四步:如何设计旅游路线?1.设计路线:(1)提前了解旅游景点的情况。(2)设计合理的路线:尽可能避免走重复路线,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游览更多的景点。2.设计方案方案一:厦门第一天行程安排:南普陀寺、胡里山炮台、环岛路、集美学村、厦门园林植物园。厦门第二天行程安排:鼓浪屿一日游。(二日游路线)方案二:厦门第一天行程安排:南普陀寺、胡里山炮台。厦门第二天行程安排:环岛路、集美学村、厦门园林植物园。厦门第三天行程安排:鼓浪屿一日游。(三日游路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规律。(1)找水源:河流位于山谷,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2)登山:沿坡度较缓(等高线较稀疏)的地方攀登省力。(3)攀岩:陡崖处。(4)选择引水线路:应注意高度差,利用水的流动性特点自流。(5)选坝址建水库:坝址一般选在峡谷处,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6)道路选线:尽量环沿等高线,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往山顶的公路需建盘山路。一、选择题1.杰克来绍兴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他想了解绍兴的风景名胜。他最好选择什么地图( )A.绍兴地形图B.绍兴交通图C.绍兴政区图D.绍兴旅游图2.下面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3.(2020·嘉兴中考)读右图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下列关于该地说法正确的是( )A.甲村位于乙村的北方B.乙村的海拔比甲村高C.丙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D.甲乙两村相距约20千米4.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①1∶15000 ②1∶5000 ③1∶10000 ④1∶1000A.①B.②C.③D.④读右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5-7题。5.图中山顶A的海拔可能是( )A.1250米B.1350米C.1450米D.1550米6.某学校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到此地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计划从B处出发了解山谷河流的发育状况,你认为最好的考察路径(图中虚线所标注)应该是哪一条( )A.甲B.乙C.丙D.丁7.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大致是( )A.1000米B.900米C.1500米D.1350米读右图,回答8-11题。8.小明说自己家在图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居民区里,那么最有可能的是( )A.甲B.乙C.丙D.都有可能9.图中等高线a的海拔为( )A.800米B.900米C.1000米D.1530米10.图中的公路走向为( )A.东西走向B.东北—西南走向C.西北—东南方向D.南北走向11.关于河段①和河段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段①比河段②流速慢B.河段②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C.河段①的源头海拔比河段②低D.河段②流过的地形部位是山谷二、非选择题12.(5分)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地图,用直线连一连。确定假期去新疆的旅游交通路线 绍兴市政区图到绍兴市部分乡镇做社会调查大比例尺军事地图制定打仗时的作战方案中国交通旅游图向旅客介绍杭州的主要旅游景点等高线地形图设计登山路线杭州市旅游图13.(12分)读右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等高距为________;a处的海拔为________;b、c间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3分)(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3)图中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图中虚线框内的山脉走向为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填定向法)(3分)(4)图中①②③三条溪流中要开发漂流项目,哪条溪流最安全?并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材解读一、1.地图二、(二)1.海平面 垂直距离 另一个地点2.海拔相同3.(1)海拔相同 (2)稀疏 密集 (3)①逐渐降低 ②逐渐升高 ③低处凸出 ④高处凸出 ⑥重叠(四)地势起伏 西高东低当堂巩固一、选择题1.D 2.B 3.A 4.A 5.B 6.B 7.A 8.B 9.C10.B 11.D二、非选择题12.确定假期去新疆的旅游交通路线 绍兴市政区图到绍兴市部分乡镇做社会调查大比例尺军事地图制定打仗时的作战方案中国交通旅游图向旅客介绍杭州的主要旅游景点等高线地形图设计登山路线杭州市旅游图13.(1)20米 120米 23米(2)山脊 鞍部 陡崖(3)自北向南流 西北—东南走向 指向标定向法(4)溪流②最安全。(1分) 因为溪流②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