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走进米粒大世界【活动背景】:田园中最常见的又是农作物,而在众多的农作物当中,对于孩子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稻子了。但是如果细究起来,他们恐怕除了知道米是用来做饭吃的,或许就说不出多少了。而如果又单说吃,他们也不会懂得节约,更体会不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中国的稻米文化源远流长,堪称博大精深。所以大家一致认为选取“米粒”为主题展开研究活动,对“米粒”进行纵向挖掘,横向拓展,让学生去感受稻米文化的深邃,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并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活动的目标】:?1、了解稻米的悠久历史、稻米的栽培过程、米的种类及其功用和五花八门的米制品。?2、学会相互合作,培养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3、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活动重难点】:?了解稻米的悠久历史、稻米的栽培过程、米的种类及其功用和五花八门的米制品。?【活动时间】?2021年4月10日——6月4日?第一板块?选题指导?规划活动(4月17日——21日);?第二版块?开展活动?体验过程(4月22日——6月4日)?【活动过程】?第一版块??选题指导??规划活动?由猜谜语导出本次活动的主题:米粒,请学生说说对米粒的了解。学生对米粒的了解非常粗浅:米可以做成白白的大米饭,米是从稻谷里来的,其余就说不出多少了。米可以说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我请学生围绕“米粒”这一主题讨论可以研究些什么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一一列出。然后指导学生把列出的内容加以归类整理,确定了以下几个研究主题:①稻米的历史和有关文化;②稻米的栽培过程;③米的种类和功用;④五花八门的米制品;⑤米的艺术创造。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每个研究主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制定活动方案。学生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有搜集资料、调查、讨论、采访、网上搜索、动手制作等。然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按确定的研究主题依次开展研究活动。?第二版块??开展活动??体验过程?我的第一阶段??追溯历史??品味厚重?稻米文化源远流长,只要有稻米生长的地方,稻米就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里、宗教庆典中、结婚喜筵上,或是绘画和歌曲里。此阶段的活动主要通过搜集资料,交流了解稻米的历史,阅读有关稻米的传说、诗歌、成语或谚语等,感受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分组搜集资料:我引导学生就“稻米的历史和有关文化”进行深入讨论,列出值得探究的子课题:①稻米的历史②稻米由来的传说③稻米与中国风俗④与“稻米”有关的成语或谚语⑤与“稻米”有关的诗歌⑥古代稻米的图片资料。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主题,和其他同学组成一小组,用两周时间到网上、图书馆等去搜集资料。在这期间,我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协调,选出小组长,负责对组员所搜集资料进行协调、统计、整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资料搜集了很多,但有的意思较深奥,学生不理解;有的内容很杂,学生不会筛选有用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把深奥、繁杂的内容进行整理、筛选、攫取、组织成较易理解的文字呈现出来。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提高。?2、汇报交流成果:?1)洗耳恭听???听一听稻米的历史,体会稻米的古老和悠久。?2)开阔眼界???看一看稻米的化石,目睹几千年前稻米的“庐山真面目”。?3)娓娓道来???讲一讲稻米的传说,领悟故事传达的美好情感。?4)侃侃而谈???聊一聊稻米与中国的风俗,感受稻米文化底蕴的深厚。?5)众说纷纭???说一说与稻米有关的成语、谚语等,感悟稻米与祖国语言文字的渊源。?6)深情诵读???读一读《中国稻米之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这一阶段活动中,学生不仅通过听历史、看化石感受了稻米的悠久历史,而且通过讲传说、聊风俗、说成语谚语也品味到了稻米文化深厚的底蕴。?第二阶段???感受过程???品味艰辛?对于稻米的栽培,现在的孩子几乎是知之甚少,别说是住在水泥森林中的城市孩子了,就连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由于耕地的逐渐减少,已很难看到田间耕作的场景了,又如何会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真切的体会呢?这一阶段主要以采访、交流、体验、诵读的方式展开活动。?1、我当记者在行动:在采访前,我指导学生列好采访提纲,明确采访注意事项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去采访老农(可以请教爷爷奶奶,也可以请教村里有经验的老农),请他们谈谈水稻的栽培,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学生的小记者工作做得有模有样,记录认真,对水稻栽培有了初浅的认识,了解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生也从老农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2、采访归来大比拼:首先请学生相互交流采访所得,然后我以“考一考”的形式,利用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一组打乱顺序的稻米栽培图片,请学生按栽培过程将图片重新排列。排好以后,再请学生完整地介绍一下水稻栽培的过程。?有了前期的采访工作和这个环节的操作,学生对于水稻栽培的知识已了然于胸。?3、学当稻农新体验:学生在交流时谈到了农民的辛苦,我就建议学生在教室里弯着腰学农民插秧的动作5分钟,感受农民劳作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模拟插秧结束后,好多学生腰酸背疼直喊累。我顺势就告诉学生,农民伯伯要这样弯着腰,埋着头,顶着烈日在农田中一干就是一整天,甚至好几天,才能插好秧。学生个个感叹农民伯伯真是辛苦啊。?4、用心吟诵有感悟:请学生诵一诵那耳熟能详的李绅的《悯农》,相信这时的学生对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有了自己的体会,会在思想上自觉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第三阶段??开阔眼界??品味价值?随着大超市的日益增多,各种各样的米都齐聚一堂,“五谷杂粮”也成了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必不可少的一个“独门武器”。在这种背景下,组织学生了解米的种类及其它们的功用,使他们对米有更广的了解,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用价值。这一阶段我分两步进行。?1、了解在线:学生到超市、粮油店等地方去认识各种米,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去搜集资料,了解它的功用,整理成文;或几个同学合作,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成贴报。最后我指导学生将这些劳动成果以小小展板的形式在教室里展示出来,以资料共享。?2、实战演习:课堂上,我出示各种米的图片或实物,请学生辨认各种米,介绍各种米的作用。?这一周学生由实地考察到实战演习,对常见的大米、糯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认识了黑米、薏米、小米,了解了它们的功效和一些食用方法。?第四阶段??了解美食???品味智慧?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米不仅是人们的主食,以稻米为原料的各种美食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米线、米酒、汤圆、粽子、竹筒饭、米灌肠等,无不闪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一阶段以搜集资料,品尝制作米食,交流成果的方式展开活动。?美食大搜索??学生去搜集各种米食的资料,可以是米食的制作方法,也可以是相关的传说、故事,制作成资料卡片或PPT课件。?美食大品尝???我建议学生到美食城、小吃店去品尝各色米食的风味小吃;也可以在家里请教大人,学一学当地常见米食的制作方法,亲自尝试体验一下,品尝劳动的成果。?美食大荟萃??课堂上,学生利用前期制作的有关米制品的资料卡片、PPT课件交流米食制作的方法,各种米食的不同味道,交流跟米食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学生们听着介绍,看着图片,虽没有大饱口福,但也大饱了眼福。?这阶段活动的展开,借助家庭的力量,家校联手,让学生不仅有机会品尝到各种米制品,还通过亲手制作,学会了一种本领,也使我们的传统美食得以传扬。?第五阶段??大胆创作??品味成功?稻米的文化,不仅在饮食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通过智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在绘画创作上也表现得另有一番韵味,米贴画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本阶段活动,就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制作米贴画,要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锻炼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耐心。?1、我先向学生介绍米贴画,请学生欣赏优秀的米贴画作品,激发创作的热情。当学生看到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米贴画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声惊叹。?2、然后借助一张正在制作米贴画的图片请学生共同探究米贴画的制作步骤,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最后总结出制作步骤:①设计草图②米粒染色③贴双面胶④粘贴米粒。?3、明确制作步骤后,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行动:学生对米进行染色、勾线打草稿、贴双面胶、粘米粒,让学生去尽情地创造美、表现美,学会合作,品味成功。?4、最后是作品评比,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为自己的作品拉票,其余同学投票评选,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合作奖”,并颁奖。?米贴画是一件细致活,必须要一粒米一粒米地粘贴上去,这是对学生耐心的考验。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耐不住性子,东粘一粒,西贴一颗,最后搞不清到底贴什么颜色的米了,就拿起一把彩米撒了上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米粒粘贴的技巧:米粒必须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贴上,要排列紧密,方向一致,贴出层次感。这时,有的学生还自己摸索到了小窍门,如把米按不同方向摆放,可以使图案富有变化;还可先用一种颜色的米来打边框,然后再进行填充,这样图案一目了然了。经过一番指导探究后,学生逐渐摸到了米贴画的门道,发扬了小组间互帮互助的精神,最后成功的作品比较多,各有各的特色,让人赏心悦目。?【活动总结与反思】?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由生活中常见的米为题材,进行深入地挖掘拓展延伸,学生的热情相当高涨,认真地去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而各种形式的交流又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对于米贴画的制作,学生更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合作默契,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作品。更可喜的是,一些平时不声不响的学生也在这次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了,他们也得到了提高。而米贴画的制作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战胜困难、寻找小窍门的劲儿十分可贵,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探索精神的萌芽。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也深切地感受到这综合实践活动就来源于生活,去探索身边的事物,会发现周围更精彩的世界。?在活动的操作方式上,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有些活动的展开就只能屈居于校园,使目标的达成还不够实。如1、学当“稻农”时,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与稻田、农作物进行近距离接触,那么他们对“粒粒皆辛苦”会有更深刻的理解;2、交流米制品时,如能将实物带到班里开展美食节,互相品尝,学生热情会更加高涨,对各种美食也会有切身的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