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华民俗文华清明节教学目标:通过对清明节的习俗讲解与诗文鉴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教学重点:诗文阅读,鉴赏其间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民族文化中对生死大事的态度。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朴树的歌曲《旅途》)“我梦见一个孩子,在路边哭泣,他丢失了他的气球,在遥远的山谷。老爷爷把它系在屋顶上,等着爸爸带你去寻找,有一天爸爸走累了,就走失在茫茫的那个山坳,像那只气球,再也找不到。我们路过森林,路过湖泊,路过沙漠,路过荒原,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路过幸福,路过痛苦,路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与孤独??”这首歌充满了预言和暗示,大家读懂了吗?哈姆雷特发出永恒的质疑:Tobeornottobe,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但是在某个时刻,生存与死亡,竟然同时被纪念,这就是清明节。二、民俗文化基本知识介绍1、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2、清明节的活动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心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例如:(1)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2)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3)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4)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三、诗文鉴赏出示三首风格各异、时代不同的诗词,请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并比较其中的区别。(1)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确:描述人们游春的欢乐情景,语言清新明丽,主要手法有设问和拟人。(2)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明确:写出了作者凄凉贫寒的读书生活,语言朴实无华。(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确:描述了历经战乱、民生凋敝以至于无人上坟的清明凄惨景象,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小结:清明节是一个很有文化价值的节日,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冲和”与“平衡”。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伫立在冰冷的坟茔之前追悼死去的亲人,尽情地表达着平日里故作漠然而无法流露的哀思;同时又愉悦地走进生机勃勃的春天原野以种种载歌载舞的欢乐形式歌颂着生命的美好。欢乐与悲伤、生与死,竟然都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时空间隙,融合成一个圆满。(播放陈奕迅的歌曲《最后派对》,这首歌以死者口吻表述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宁定,曲调和缓,歌手沙哑的声线充满沧桑和沉思。)四、讨论:还有哪些文化元素体现这种“平衡”?1、八卦图2、冯友兰的“既出世又入世”3、故事“塞翁失马”五、图文卡片鉴赏1、展示写有短诗的图画,并略作点评。(1)清明雨上(图片主色调为绿色,缀有乌篷船和柳树)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点评:清明时常伴随细雨,黄梅时节更添离人愁绪。几个短句言简意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