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科版高一年级第九课《关心不越界》教案学习目标:1.明白真正的关心基于他人的需要。2.清楚地觉察自己的界限,了解对方的界限,有助于建立平等、相互照应和支持的关系。3.懂得付出关心时,既要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人说明自己的界限,也要了解他人的界限。教学重点与难点:1.觉察自己的界限,学会合理拒绝。2.懂得适度关心,合理满足他人需要。教具与多媒体应用:1.苹果平板电脑(学生人手一台)2.夏普触屏电视3.SMART白板4.云学100教育软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的课从两个表情说起:看到这个表情,你的感觉是?(温暖、开心、可爱……)看到这个表情,你会觉得?(嫌弃,不屑……)接下来我们一同进入以下四个情境,用以上两个表情,描述你的感受。(1)章允很希望独立完成一道难解的题。思考刚有点眉目,同桌就热情地“指点江山”,告诉他解题思路。(2)小强体育课不小心受伤,有同学送来创可贴,有同学提出要背他去医务室。(3)昨天放学小婉看见同学乐乐在校门口与一个帅气的陌生男孩离开,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送去“关心”,问乐乐他是谁?哪个学校的?(4)小丽今天没来上课,好友小欣有点担心,放学后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这四个情境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关心有的关心让人开心,而有的关心让人嫌弃,人与人关心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样的关心会更打动人心?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关心不越界。首先让我们从语词学的角度来界定本课课题。中文的一个发音,有两个不同的汉字表达,请你阅读以下“咬文爵字”的内容,判断本课的概念用哪个词语比较好。“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时,二者相通。“界限”有“尽头处”、“限度”之义,适用于抽象事物。“界线”“某些事物的边缘”或者“相邻地区(部位)分界的线”适用于具体事物。界限不仅指抽象事物,更有限度的含义。你的内心的限度在哪里呢?二、界限我心知在课前,我调查了我们年级的一个班级,具体数字不便透露。调查的问题是:你最不喜欢同学对你做什么?筛选其中的内容,发现了有8条“过度关心”的内容。请阅读,并依据你的感受,选出三条你最不喜欢的事情。1.总是不停找我讲话,粘着我问这问那,不管我愿不愿意。2.愿意帮助我,但总是不能实现对我的承诺。3.看我的分数而且还“热心地”告诉我。4.每周都询问我周末干了什么。5.在我想题目的时候,故意告诉我解题过程。6.替我做决定,干涉我的选择。7.愿意倾听我的烦恼,但暗地里又将我的秘密告诉他人。8.把我当小孩子,摸我的头。现在请根据自己的选择在小组中进行分享“过度关心”给你带来哪些感受?为何会产生同学间的“过度关心”?借助以下的心理模型,分析生活中的“过度关心”现象。(概述)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交往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我们一般会从相似的、熟悉的信息开始彼此间的交流,而后慢慢深化自我表露程度。①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只是一般熟人,但他认为你们已经是好朋友,因而会“越俎代庖”地替你做决定。因此“定位的偏差”是产生过度关心的原因之一。②你觉得一般在哪些类型的人群中易出现“过度关心”?(一般熟人,好朋友)因此过度关心也是一种“甜蜜危机”。我们的内心对于好朋友都有着深深的渴求,但现在彼此才相识4个月左右,若现在急不可耐地陷入高度封闭的“小团体”状态,实际会有很多危险。不仅是彼此间若产生冲突对你的伤害较大,而且会失去更多朋友,更多被关心的机会。因此当我们希望通过关心拉近彼此间关系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界限。我们每个人的界限具体来说会各有不同。这是由于我们拥有不同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家庭情况。但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他人对我们“过度关心”时,你会是怎样的态度呢?现在请打开作业本,提交你的态度(明确拒绝;默默忍受)一起来看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的态度真的如此“泾渭分明”吗?我们发现有几位同学两种态度均选择(现场问答,目的明确区分的标准)接下来我们看看明确拒绝的同学(现场问答,目的分享拒绝的方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无法拒绝他人的同学(现场问答,分析原因)你会担心彼此的友谊,担心未来的交流,但若你一直不能明确拒绝他人,长此以往,会影响你这样的一种个性品质的发展。自我坚定(self-assertiveness)“为自己主张”的个人品质。为维护自己立场、达到目的,克服困难而坚定表达。既不伤害他人的权利,也不以攻击他人为目的。这样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有些抽象,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有方法地拒绝他人。给各位一个建议,当你拒绝时,请从具体的事件说起,“我不喜欢你替我做决定”,“我不喜欢你看我的成绩”……当你具体到事件时,一方面会减轻你拒绝他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你的个人边界。三、知你知我了解了个人边界,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人际交往的界限。书上向我们介绍了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请翻开书43页,寻找其精髓概念。(学生朗读)听上去这句话很直白,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么?我们一起完成一则现场试验。有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A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讨论并记录:希望亲友怎样表达关心?B组同学,在组长带领下讨论并记录:现实中,身边的亲友是怎样关心你?(试验目的,验证希望与现实的差异,体会人际沟通的不易)因此心理学中有个形象的比喻“我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我个梨子”。这个问题在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中更加明显。比如,父母经常打着“爱”的名义,影响我们的决定,控制我们的行为。我们以后会有专门的一节课探讨亲子沟通的问题。(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关心要从满足他人的需求出发。四、关心需适度(转折)但满足需求的关心就一定是好的关心吗?当关心泛滥时,又会怎样呢?我们一同阅读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斗米,救了急。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次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担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担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担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来种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斗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担米,他可能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竟然不给我,你就成为他的仇人了。备注:1担=10斗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语“一斗米养个恩人,一担米养个仇人”的来源。有句成语叫“斗米恩,担米仇”也是来自于此。请在小组内讨论:为何善意的“关心”会转化为“仇恨”?我们可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边界递减”来解释这种现象。刚开始价值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程度时,价值随投入的增多而减少。雪中送炭的关心令人感动,但当关心成为你的责任,甚至义务时,它在他人心中的价值反而会下降。因此适时适度的关心,才能更打动人心。(转折)适度的关心也好,过度的关心也罢。最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关心他人的意义在哪里?(总结)当我们将关心的落脚点集中于个人的成长时,我们会感到轻松、满足、愉悦,才会更理解他人,更加快乐。五、课程小结今天的课程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界限,了解了他人的需求,学会适时适度的关心。善用你的关心,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