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微专题小练(WORD版带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5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微专题小练(WORD版带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15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单选题(20小题)
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面对儒学的困境,唐代思想家韩愈认为:“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以下选项最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对佛道思想表示强烈排斥
B.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
C.高度重视儒家的纲常伦理
D.提出从性命之源认识孔子之道
2.(2021·江苏高三开学考试)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
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
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
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
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宋朝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孟子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开展古文运动的需要
B.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C.迎合政治统治的诉求
D.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
4.(2021·山东淄博·高三三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于井田制的注疏:“井地,即井田也。经界,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故井地有不均。此欲行仁政之所以必从此始”。朱熹对井田制的注疏意在
A.恢复商周的井田制
B.抑制豪强地主的兼并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达到施行仁政的理想
5.(2021·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三模)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A.达到对客观天理的认识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D.注重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
6.(2021·辽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下表为唐宋绘画题材及画家人数统计表
由此可知,唐宋时期
A.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市民阶层壮大带动文化需求增加
C.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
D.社会动荡导致出世情怀逐步蔓延
7.(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圣人心传的秘旨,强调以道心制约人心,以找回唐末五代以来被破坏了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想,重建精神家园和价值理想。据此分析,程朱陆王等思想家都主张
A.理先于气,但不能离开气
B.扫落物欲,发明本心
C.存天理,灭人欲
D.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8.(2021·江西鹰潭·)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在《通书》中则进一步指出“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强调“一”与“无欲”的主体修养,提出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养论。由此可见,周敦颐
A.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深受陆九渊心学影响
9.(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A.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继承儒家伦理规范
C.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10.(2021·贵州毕节·高三三模)柳宗元认为,三教虽有“抵牾而不合”之处,但“皆有以佐世”;儒学可“施于事,及于物”,佛教可引人“趣于仁爱”,道教可使“生人之性得以安”。这表明柳宗元
A.改变了孔孟儒学的“入世”精神
B.肯定儒释道三教的现实价值
C.吸收了董仲舒“天人感应”主张
D.批判了三教融合的思想观念
1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是宋代墓葬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宋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墓葬壁画,与汉唐时期的墓中壁画突出展现墓主身份地位的盛大场面不同,此类墓葬壁画以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这说明宋代
A.城市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官员遵守重文轻武国策
C.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流
D.普遍遵循理学纲常规范
1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通过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等方式,达到“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的目的。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伦理渗透乡间治理
B.文官政治依旧存在
C.士绅群体掌控基层权力
D.民间文化形式多样
13.(2021·江西高三二模)明清时期的许多地方志对女性人物群体倾注了特殊关注,部分志书甚至还出现了替尚在世女性“生人立传”,“列女”条目从“人物”部分单独析出,“列女”条目收录人数和篇幅畸形膨胀,传文内容程式化和空洞化等违反传统史书编撰原则的异常现象。该现象说明
A.明清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B.方志编修者对女性的生活心存怜悯
C.“心学”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扩大
D.方志编纂辅助纲常伦理的教化功能
14.(2021·贵州毕节·)顾炎武著作颇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学著作、文集七论(《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军制论》《钱法论《田功论》《形势论》)和读史札记《日知录》。其著作都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据此可知,顾炎武
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
C.主张重建儒家信仰体系
D.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
15.(2021·项城市正泰博文高级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道,“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副《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手工业的社会地位提高
B.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瓦解
D.宋应星主张打破社会等级
16.(2021·江苏扬州·高三二模)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说:“夫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至大力一也。”王夫之也认为:“夫贡举者,一事而两道兼焉。选天下之才,任天下之事;别君子于小人,天下相劝于善。”两者的共识是
A.选官教化,儒学渗透
B.制礼作乐,端正世风
C.君子小人,道德分野
D.士人参政,限制君权
17.(2021·陕西西安市·高三二模)黄宗羲在清入关初期以明朝为“本朝”,与清朝持敌对态度;稍后,以“有明”代替明朝,以“北”字比喻清朝;康熙十八年后,他用清年号,称康熙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材料可表明
A.黄宗羲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B.清政府主动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C.清初国家治理得到一定认可
D.文化环境的改善推动政治认同
18.(202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
19.(2021·山东高三一模)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材料中“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是指在思想上出现了
A.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B.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C.僵化的理学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
20.(2021·浙江衢州·)黄宗羲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据此可知,作者
A.提出废除宰相之弊的补救之策
B.反对君主世袭统治
C.宣扬近代“民权”的进步思想
D.批判宰相专权乱政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广西来宾·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材料三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发展民本思想的意义。
22.(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讲义目录(部分)
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从材料中“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儒家学说对国家的影响之深。因此,韩愈的主张实为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故选B项;材料能体现儒家思想,没有体现对佛道思想的强烈排斥,排除A项;材料内容中韩愈重视的不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排除C项;提出从性命之源认识孔子的是李翱,不是韩愈,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用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海洋到陆地的地质变化,以自然学说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做法,反映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思辨性,B项正确;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同宗同源”的,A项错误;宋代科技领先世界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C项错误;朱熹侧重探究纲常伦理而非自然科学,D项错误。
3.C
【详解】
根据材料宋朝孟子的地位提升,结合所学是因为宋明理学抬升了孟子的地位,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孟子地位的提升与古文运动无关,故A排除;孟子地位的提升是因为思孟学派变得重要,与文化政策调整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故D错误。
4.D
【详解】
根据“故井地有不均。此欲行仁政之所以必从此始”可知朱熹认为整顿井田制是实行仁政的开始,所以他对井田制的注疏意在达到实行仁政的理想,故选D;朱熹的最终目的是实行仁政,而非恢复井田制和抑制豪强地主的兼并,排除AB;朱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重塑儒家伦理规范,排除C。
5.A
【详解】
材料反映了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南宋理学家,主张格物致知,其研究这些领域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认识客观的天理,故选A;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朱熹对人类起源、中医的研究属于社会领域,与自然界普遍规律无关,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朱熹为了认识天理而进行研究活动,“注重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6.C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的人数不断增多,体现了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儒学出现了复兴与发展,对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故选C;根据画家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政治格局的变化,不能体现出社会动荡,排除AD;当时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画,迎合的是士大夫阶层的需要,不能说明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B。
7.C
【详解】
从材料中的“强调以道心制约人心,以找回唐末五代以来被破坏了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想”等信息可以看出,程朱陆王等思想家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严格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思想家对于理气关系的认识,排除A项;陆王等心学家主张发明本心,程朱等人主张格物致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思想家主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排除D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周敦颐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主张寡欲,这与理学提倡的天理有契合点,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周敦颐为北宋人,故B错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故C错误;周敦颐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且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周敦颐受陆九渊影响,故D错误。
9.A
【详解】
据所学知识,“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旨,“良知”即道德意识。材料反映出王阳明倡导官民的道德自觉,故A选项正确;“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与儒家伦理规范、传统宗法观念无关,B、C选项错误;材料说明,王阳明发布“告谕”,制订“相约”,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可见其目的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D选项错误。
10.B
【详解】
据题意可知,柳宗元认为儒佛道三教对于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作用,说明柳宗元是肯定了儒释道三教的现实价值,故选B;柳宗元主要论述了三教的现实意义,并没有改变孔孟儒学的“入世”精神和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张,排除AC;柳宗元并没有批判三教融合,排除D。
11.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宋代墓葬壁画以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而且壁画的内容中人物行为有一定的规范,说明在宋代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理学纲常规范,故选D;仅根据夫妻宴饮不能说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A;根据壁画内容不能说明画中人物是官员,排除B;该画的内容具有写实的风格,但无法说明成为主流,排除C。
12.A
【详解】
“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是乡间治理的方式,因此A项正确。地方士绅有退休官员、落第士人,或有名望的乡间人士,与文官政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士绅群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教化,不能得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C项不选。材料不是民间文化形式,D项错误。
13.D
【详解】
根据“许多地方志对女性人物群体倾注了特殊关注,部分志书甚至还出现了替尚在世女性“生人立传”,“列女”条目从“人物”部分单独析出”可以看出,方志为女性立传,是要给女性树立榜样,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束缚女性,起到伦理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女性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A;“心存怜悯”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心学的影响,排除C。
14.B
【详解】
根据“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这些作品都是针对社会治理的实际问题的,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重建儒家信仰体系的任务此时已经完成,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材料中《天工开物》中的图文反映了作者认为知识分子也应该了解实际事务,了解手工业等知识,以有益于国计民生,故选B;当时的主流观念仍是轻视工商业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仍是统治思想,排除C;宋应星依然强调知识分子的地位,只是认为知识分子要主动学习工艺知识,排除D。
16.A
【详解】
杜佑和王夫之都认为选拔官员是实现教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这都要渗透儒学观念,A正确;B与王夫之的观点不符,排除;C与杜佑的观点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对清朝的态度从敌对到认可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后来“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员交往等,反映出黄宗羲对清初国家治理的认同,C项正确;黄宗羲在康熙十八年后才开始用清年号,可见其政治立场的坚定,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行为,排除B;清初实行文化专制,排除D。
18.C
【详解】
不同学者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原因,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C正确;唯物史观从经济角度分析思想转变,不能认为其更科学,排除A;B错在“一般认知”,排除;D错在“权威性”,排除。
19.B
【详解】
从材料“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可以看出,这是明清时期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具有早期启蒙性质,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是经济方面的状况,故A项排除;理学是明清时期的官方思想,排除C项;民主共和思想出现在近代,故D项排除。
20.A
【详解】
根据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黄宗羲认为应以宰相约束君主,提出以学校作为议政场所以弥补天子之不足,并将其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即提出废除宰相之弊的补救之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学校作为议政场所的弥补天子之不足的补救措施,没有强调反对君主世袭统治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色彩,但没有宣扬近代“民权”思想,C项错误;黄宗羲认为应以宰相约束君主,没有批判宰相专权乱政,D项错误。
21.(1)原因:血缘氏族关系的浓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悠久稳定的农耕文明;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儒家思想的浓厚伦理色彩。
(2)措施:休养生息;轻摇薄赋;减轻刑罚;戒奢从简;劝课农桑等。
(3)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明清儒家思想;为近代人本主义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
【详解】
(1)原因:根据“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得出血缘氏族关系的浓厚;结合所学可得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悠久稳定的农耕文明;根据“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并结合所学得出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儒家思想的浓厚伦理色彩等。
(2)措施:根据“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可得出休养生息;轻摇薄赋;减轻刑罚;戒奢从简;劝课农桑等。
(3)意义:根据“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明清儒家思想;为近代人本主义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等。
22.示例:论题:儒学的演变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追求家国一体、高度集权、秩序稳定,儒学的发展演变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法、道、阴阳五行家的观点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需要,敝而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兴盛,为巩固儒学地位,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五代十国时期封建伦理遭到破坏,宋代为重塑伦理纲常,维护专制秩序,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将儒学发展至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阶段,备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儒学内容因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封建专制的强化推动了儒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综合材料整体或者某一部分,结合所学拟定论题,例如根据材料“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等信息可知,儒家学说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由此可以拟定论题为儒学的演变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其次,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史实进行举例论证即可。最后,总结并强调儒家学说与专制统治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