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微专题小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微专题小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19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单选题(20小题)
1.(2021·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开学考试)1846年,梁廷枏撰成《海国四说》。书中介绍了耶稣教源流及传教士来华传教宗旨,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情况,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这本书
A.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
B.对西方的认识全面深刻
C.开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D.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
2.(2021·安徽高三模拟预测)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下表所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
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B.中西思想的深入交汇发展
C.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
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
3.(2021·辽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预测)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则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成为时代主流
B.西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强
D.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得到发展
4.(2021·北京房山·高三二模)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
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5.(2021·江苏盐城·高三三模)1841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配前往伊犁。途中,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时,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由此可见,林则徐
A.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
C.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D.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6.(2021·辽宁丹东·)如表记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部分事件。如表中事件表明
时间
事件
1895年夏
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1898年6月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了以变法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
1900年6月
拳民同清军于廊坊击退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侵略军.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B.中国各阶层深受民主思想影响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清政府封建统治缺乏群众基础
7.(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表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于“西方”观念的变迁:
《泰西水法》
徐光启等译
1612年
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
《西方要纪》
南怀仁等撰
1669年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二曰历法,三曰天文。”
《海国图志》魏源
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
鸦片
战争后
“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
“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
与17世纪相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说明
A.向西方学习的领域上更加生活化
B.看到西方制度的先进
C.民族危机促成新一轮的西学东渐
D.开始深入向西方学习
8.(2021·山东高三模拟预测)1861年,《校邠庐抗议》成书,全书共40篇,主张对社会进行全面的变革。冯桂芬认为中国应该“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较之,终则驾而上之”,提倡设翻译公所,培养翻译人才,借以扩充西学的范围。这说明冯桂芬(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力主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C.关心时政追求“经世之学”
D.主张全面引进“体用兼备”的西学
9.(2021·全国高三三模)1876年何如璋出任驻日公使,在任期间他写道:“窃以欧西大势,有如战……各国讲武设防,治攻守之具……不惮远涉重洋以趋利……夫以我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有可为之资,值不可不为之日。”作者旨在
A.督促清廷改革
B.揭露列强侵略意图
C.摆脱民族危机
D.强调国际形势严峻
10.(2021·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知识梳理,他所学习的内容主题应该是
A.瓜分中国的狂潮
B.国家出路的探索
C.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D.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11.(2021·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从器物到制度,近代中国都尽力学习西方,但却落得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后果。这让仁人志士心有不甘。为了寻找答案,他们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试图从中解剖中国现代化蹒跚而行的根源。这反映出当时
A.知识分子选择了同儒学决裂
B.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了政治黑暗
C.维护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D.追求现代化催发重估文化传统
12.(2021·山东德州·高三二模)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上谕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上谕所述状况
A.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
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
C.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D.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难度
13.(2021·北京通州·高三一模)“每一场重要的革命都有一个伏尔泰或一个卢梭。”1912年初,纽约《美国书评评论》的一篇文章谈到20世纪初的革命时,将“伏尔泰”和“卢梭”的赞誉给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结合所学判断,作者此举是认为康、梁
A.是最先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B.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将“中体西用”的思想付诸实现
D.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
14.(2021·山东)《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
A.当政者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B.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民族危机孕育了传统文化
D.“家国天下”观念被时人普遍接受
15.(2021·广东汕头·高三二模)1898年,某学者构想了一套“太平世”理想社会,其要旨如下:
由上图可知,当时该学者
A.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共和制政体
B.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
C.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D.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16.(2021·湖北高三二模)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反复强调康德学说与王阳明思想的一致性,认为他们都“以良知为本体,以慎独为致之之功……所谓东海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梁启超的动机在于
A.启迪五四新文化运动
B.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C.进一步推动思想启蒙
D.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17.(2021·安徽高三二模)谭嗣同批判片面的贞操观,主张“夫妇择偶判妻,皆由再厢情愿。”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在法律上应确认妇女地位、婚姻由女子自主、已婚妇女不再跟夫姓等设想。这些主张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B.提高了广大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
C.全面抨击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
D.指出了近代妇女解放的正确途径
18.(2021·广东高三一模)从19世纪60年代起,学堂专指培养掌握某一种西方技艺和事务的学校,且“学堂”往往冠以“船政”“矿务”“水师”“武备”“农商”等词。这类“学堂”的出现说明
A.科举取士受到极大冲击
B.开展留学教育迫在眉睫
C.新式教育强调经世致用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
19.(2021·江苏高三模拟预测)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不同才自然法则。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材料旨在说明
A.严复选译存在断章取义
B.严复赋予了进化论特殊的政治色彩
C.赫胥黎的研究有待深入
D.《天演论》未改变赫胥黎原著本意
20.(2021·重庆高三二模)1895年,英国人李提摩太将着重介绍19世纪欧洲各国兴利除弊历史、进化论色彩鲜明的《泰西新史揽要》译成中文。虽然该书被一些人称为“第三流的历史著作”,但第一版就印了3万部,并因供不应求而一版再版。这主要是因为它在当时
A.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B.传播了西方最新的史学理论
C.启迪中国人开始关注世界
D.对欧洲历史作出了科学阐释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海洋意识比较淡薄,这主要缘于海洋与多数国人生产生活方式的相对疏离,缺乏走向海洋的根本动力。近代以降,外患时常自海上来,催生了中国社会精英的海防观念。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纪70年代中期,列强同时觊觎中国之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海防”与“塞防”便一并尖锐地摆在清廷面前。左宗棠从国家全局出发,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标志着传统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转变。1919年,受美国战略学家马汉海权论影响,孙中山提出了以海兴国的构想,大力倡导军港、商港、渔港建设,与陆岸铁路形成联运,以沟通内外,促进国民经济兴盛发达。民国后期,一批有识之士为改变自晚清以来海防战略保守、被动的局面,1935年,胡宗谦提出“攻势防御”的海防思想。1941年,“新海军运动”的发起人郭寿生提出“外海防线”与“内海防线”思想。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人民海军诞生。1956年,中央军委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积极防御、保卫国土”的考虑下有效防范美国的侵犯,并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海上破袭战”作战理念指导下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1982年,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提出“近海防御、积极防御”战略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海上游击的作战思想。这种理念一直持续到现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海防”“塞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海防观念变迁的特征。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海防观念的进步性。
22.(2021·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维新士人群体代表人物及其经历表
代表人物
经历
王韬、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
曾长期求学,生活于上海、香港、澳门等“西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或与传教士接触密切,或出身于洋行买办,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郭嵩焘、薛福成、黄遵宪、崔国因等
曾担任出国使臣,对西方国家的政情有过具体考察和了解,部分人还直接参与洋务新政。既熟悉新政之得失,又洞悉官场之弊端。
冯桂芬、陈炽、陈虬、汤震等
大多具有举人、进士功名,早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怀经世之志,入仕则官位不显,居乡则熟知民情,虽皆抱负不凡,然多怀才不遇。
——摘编自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早期维新士人群体”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情况,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体现的是《海国四说》对西方的社会风俗、实地情况及民主政治介绍的较为详实,这有利于开拓当时人们的视野,C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排除;该书受到阶级和时代局限的影响,对西方的认识并不全面,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学习,D排除。故选C。
2.D
【详解】
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促使部分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著作,这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受到了一定冲击,故选D项;材料所示的仅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少数士大夫对西方历史地理的介绍,并不能得出“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中西思想深入交汇发展”等结论,排除A、B两项;近代中国的早期维新思想也是产生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之后,故从时间上可排除C项。
3.B
【详解】
材料“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说法有利于中西方医学的结合,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推动西学在华的传播,B正确;资本主义发展是时代的主流,非中体西用,A排除;李鸿章的说法是一种观念,不能得出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强结论,C排除;材料与近代医学教育发展无关,D排除。故选B。
4.C
【详解】
“师夷”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属于“师夷”;“变古”是指维新思想把儒家学说与西方政治相结合,属于“变古”;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变古”不符合,排除AB;新政并不是最早的,排除D。
5.D
【详解】
材料“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体现的是林则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D正确;材料未涉及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的信息,A排除;材料未涉及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的信息,B排除;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C排除。故选D。
6.A
【详解】
根据“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可得出这是实业救国的思想。而维新运动也体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意识觉醒。根据“拳民同清军于廊坊击退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侵略军”可得出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因此材料的信息都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A项正确;各阶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排除C;材料与群众基础无关,排除D。
7.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促进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西方”观念变得更加丰富,所以C正确;17世纪和鸦片战争后的“西方”观念部分重合,没有体现“更加生活化”,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制度”,所以B错误;“开始深入向西方学习”说法错误,所以D错误。
8.C
【详解】
根据材料“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较之,终则驾而上之”“提倡设翻译公所,培养翻译人才,借以扩充西学的范围”可知,冯桂芬关心时政,力图“师夷长技”,以进行社会变革,C项正确;材料中冯桂芬只是主张“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较之,终则驾而上之”,未涉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虽然主张“对社会进行全面的变革”,但并未涉及社会制度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冯桂芬主张全面引进“体用兼备”的西学,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C
【详解】
据题意可知,何如璋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他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西方以摆脱民族危机,并不是为了督促清廷的改革,故选C,排除A;何如璋并没有揭露列强的侵略意图,排除B;何如璋并不是在强调国际形势,排除D。
10.B
【详解】
根据材料“维新思想的传播”、“晚清的立宪运动”、“风起云涌的反洋教运动”、“前仆后继的反清武装起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所以B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与材料不符,所以A错误;近代中国深受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这与材料无关,所以C错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
11.D
【详解】
依据材料“为了寻找答案,他们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试图从中解剖中国现代化蹒跚而行的根源”可以看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机过程中追求现代化催发重估文化传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追求现代化催发重估文化传统,而非同传统儒学决裂,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了政治黑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故选:D。
12.D
【详解】
根据材料“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可知政令得不到执行,戊戌变法的难度增加,故D正确;材料只是谈及戊戌变法的诏令地方持观望态度,并不能说明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故A错误;地方官员放缓执行诏令并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形成,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问题,故C错误。
13.D
【详解】
根据所学,把康有为和梁启超比作“伏尔泰”和“卢梭”,强调的是二者宣传维新思想,开展变法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D项正确;A项是指林则徐,排除A;B项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B;C项是洋务派,排除C。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和提升,主张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了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当政者的责任,也涉及普通民众的责任,排除A;C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蕴含解决民族危机的方法,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当时民众的态度,排除D。
15.C
【详解】
根据“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等信息可知体现了西方的的民主思想;根据“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等信息可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以该学者是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选C;材料内容是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并不是引进西方共和制政体,不能说明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不能说明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ABD。
16.C
【详解】
提取题干中的关键词,“20世纪初”“康德”“阳明心学”,康德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旨在宣传康德的学说。《新民说》主要想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并讲述现代国民所应有的条件和准则,在二十世纪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材料反映梁启超想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无关,故排除A;B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
【点睛】
20世纪初,梁启超流亡日本。维新变法失败后,他认为变法失败是因为民智未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的二十政论文章。
1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谭嗣同、康有为就妇女在生活、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价值等问题,提出的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A项正确;仅有两人的具体主张,不能说明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两人“全面”抨击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C项错误;两人均未提出近代妇女解放的正确途径,D项错误。
18.C
【详解】
材料中“学堂”冠以专业性很强的“船政”“矿务”“农商”等词,表明新式学堂旨在通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图富国强兵,体现出浓厚的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以发展经济、振兴军事为教育重点的新式学堂,客观上对传统教育有所冲击,但未“极大冲击”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留学教育,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一战期间达到高潮,故D项错误。
19.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国家和民族也同自然界一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其目的在于觉醒民族,挽救民族危机,这说明严复赋予了进化论特殊的政治色彩,故选B;材料反映了严复翻译时对赫胥黎的作品进行加工修改、深入研究,而不存在断章取义,故排除AC;《天演论》是对赫胥黎原著本意的加工与完善,故排除D。
20.A
【详解】
介绍“兴利除弊历史”、具有“进化论色彩”的历史书籍大受欢迎,这迎合了当时变法图强的现实要求。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看出是否是最新的史学理论,故B错误;C项时间不对;D项“科学阐释”错误。
21.(1)背景:边疆危机加剧;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海防意识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冲突。
(2)特征:海洋意识不断强化;从被动保守到积极防御;从单纯地军事防御到军事经济总体防御;与外患侵略紧密相关;防御与和平观念始终占主导地位。
(3)进步性:人民利益之上;实行积极防御的海防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为使命。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中“近代以降,外患时常自海上来”“19世纪70年代中期,列强同时觊觎中国之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可知,边疆危机加剧;根据“左宗棠从国家全局出发,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标志着传统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19世纪后期“海防”“塞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还包括洋务运动开展,近代海防意识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冲突。
(2)特征:根据材料中“古代中国海洋意识比较淡薄”“(19世纪70年)左宗棠从国家全局出发,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民国后期,一批有识之士为改变自晚清以来海防战略保守、被动的局面”“1982年,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提出‘近海防御、积极防御’战略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海上游击的作战思想”等信息,从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原因和目的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不断强化,海防观念经历了从被动保守到积极防御,从单纯地军事防御到军事经济总体防御的发展过程,并且都与外患侵略紧密相关,防御与和平观念始终占主导地位。
(3)进步性:根据材料中“中央军委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积极防御、保卫国土’的考虑下有效防范美国的侵犯”“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可知,新中国海防观念以人民利益至上、积极防御、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为使命。
22.示例1:
论题:早期维新士人群体的兴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论述:19世纪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的范围扩大、洋务新政的逐步推行和士人群体的爱国情怀等多种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士人群体。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宣扬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反映了新的社会群体要求抵御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制改革、实现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维新士人群体的兴起,是中国社会特定时代的必然结果。
示例2:
论题:早期维新士人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论述: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作为19世纪后期的新兴社会群体,大多较早接触西学,熟悉西方政情,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或留心经世之学,直接参与洋务新政,洞悉旧体制的弊端。正是这种个人经历,成为他们较早接纳西学、新学,产生维新思想的重要原因。他们宣扬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反映了新的社会群体要求抵御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制改革、实现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早期维新士人群体具有比较明显的共同经历和特征。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
根据材料“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以及他们的经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维新士人群体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可拟定论题:早期维新士人群体的兴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可知在19世纪后期,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多种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士人群体。为了抵御列强侵略、救亡图存,他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宣扬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主张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制改革、实现民富国强,这些主张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们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特定时代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根据他们的经历,可拟定论题“早期维新士人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大多较早接触西学,熟悉西方政情,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或留心经世之学,直接参与洋务新政,洞悉旧体制的弊端。正是这些经历,使他们较早接纳西学、新学,产生维新思想。他们宣扬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反映了新的社会群体要求抵御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制改革、实现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