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20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微专题小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20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微专题小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2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单选题(20小题)
1.(2021·广东高三二模)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不但要亡国,或者要亡种。所以我们要救中国,便先要想一个完善的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B.以排满为斗争核心
C.旨在完成中华民族统一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2021·全国高三二模)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历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夫事有适乎世界之潮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孙中山意在
A.阐述知行原理,宣传传统文化
B.顺乎世界潮流,实行民主共和
C.鼓舞同志士气,坚定革命信念
D.探寻科学之理,解决民生问题
3.(2021·宁夏吴忠·高三二模)辛丑(1901年)以后,中国的留外学生日益增多,翻译、出版事业大盛,遂导致来自其中的新名词,如自由、民权、革命思想、组织等,成为一种舍旧谋新的表征,逐渐流行开来。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维新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C.自由民主已成为国人共识
D.出版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4.(2021·四川)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思潮的倡导者们发生了分歧:一种是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和平渐进论,强调社会进步的循序性;另一种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一现象
A.说明进化论正确解释了人类演进
B.实质是先进国人的救亡路径之争
C.唤醒国人普遍投身于救国潮流中
D.说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激烈
5.(2021·陕西咸阳·高三一模)1905年,孙中山曾以“中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前往欧洲访问,并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者要采取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弊病”,以便“在将来建立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A.学习苏俄革命道路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D.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
6.(2021·福建泉州五中高三一模)下面为1895~1914年“平等”“强弱”“同胞等词出现在中国报刊上的次数统计表(单位:次)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1895~1900年
1901~1914年
总计
平等
0
58
58
强弱
5
52
57
同胞
8
56
64
A.推翻清廷已逐步成为共识
B.政治变革推动向西方学习
C.媒体抨击国民党专制统治
D.民族主义思想得到了传播
7.(2021·天津和平·高三一模)19世纪末,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救国思想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8.(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模)孙中山在谈及同盟会革命任务时,指出:“政治之害,如政府之压制,官吏之贪婪,差役之勒索,刑罚之残酷,抽捐之横暴,辫发之屈辱,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材料说明
A.政治革命是民族革命前提
B.政治革命扭转了社会风俗
C.革命首要任务是整肃吏治
D.三民主义存在一定局限性
9.(2021·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三三模)下表反映了部分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该表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现自强
B.宣传开放思想以求改革
C.认清了当时腐败落伍的现实
D.鼓励自由贸易以求富强
10.(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
A.推翻清政府统治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B.欧美国家的民生问题比中国严重
C.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11.(2021·山东青岛·高三三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中国并未产生任何反响。20世纪初,中国各进步报刊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歌颂法国大革命的热潮。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已形成
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
C.崇尚革命成为了主流思想
D.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12.(2021·辽宁大连·高三二模)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针对土地征税提出如下主张:首先对全国土地进行估价,一切土地现有价值归地主享有,估价后的土地因社会进步增加的价值用赋税的形式交给国家。受这一主张影响,孙中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孙中山提出相似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创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B.实现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
C.消灭北洋军阀建立中华民国
D.为传播西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3.(2021·宁夏银川·)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注意到欧美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危机、贫富悬殊、社会分化、阶级冲突的严重混乱现象,以及其对外扩张、掠夺,乃至于自我火并、日益野蛮的形象。这种认知
A.使得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B.成为新三民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C.加速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D.促使资产阶级客观认识西方文明
14.(2021·湖南长沙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彷徨苦闷的孙中山以极大的振奋,尤其是苏俄政府承诺放弃殖民地的特权后,更让他感到了希望。1923年,他派出代表访问苏联,向苏联学习。这表明
A.民主革命的内涵不断丰富
B.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实现人民民主
C.反帝的国民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接受了马列主义
15.(2021·临沭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1905至1907年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达到了高潮。他们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问题上也有共通之处,提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处,岂能怨人之亡我乎!”这反映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共同局限性为
A.不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作了开脱
C.以反清作为御侮之道
D.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
16.(2021·宁夏石嘴山·高三一模)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行的,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来振兴实业”,才能挽回国家权利,并使“工人都有工作”。这表明孙中山
A.推动民权主义转型
B.践行实业救国思潮
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
D.探索国家富强途径
17.(2021·贵州毕节·高三一模)1912年9月,孙中山在北京与梁士诒谈话时提到:“中国以农立国,倘不能于农民自身求彻底解放,则革新匪易。欲求解决农民自身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孙中山
A.民生主义思想存在时代的局限
B.肯定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重视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D.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18.(2021·山东)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A.民族革命尚未成功
B.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C.社会革命任重道远
D.联俄联共势在必行
19.(2021·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三模)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反对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
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广东高三模拟预测)国家治理思想传承与发展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发展实业为己任,勤读细思,多方考察,于1917年2月起开始着手撰写《实业计划》一书,直至1920年7月才最终完稿。孙中山在此书中指出:“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挟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关于写作此书的缘由,孙中山说:“中国今日但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方可解决之。……其计划已祥于《建国方略》第二卷之《物质建设》又名曰《实业计划》。”
——改编自林家有等《孙中山评传》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业计划》的侧重点,并分析《实业计划》写作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共同目标,并评价毛泽东提出的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
22.(2021·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共现词丛表
排序
共现词频
共现词
1
1593
主义
2
1114
革命
3
1056
中国
4
981
各国
5
863
文明
——据邱伟云等《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整理
根据如表、如图中的相关信息,从1830年至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词中任选一词或多词,指出其对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价值,并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是为了救亡图存,这是当时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排满为斗争核心,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要完成中华民族统一的目标,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族主义产生的影响,D项错误。
2.C
【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孙中山利用知难行易来宣传革命思想,即“能知必能行”,认为思想认知、思想解放或转变观念是很难的,一旦豁然开朗就会付诸行动,目的是坚定革命同志的信心,起到鼓舞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斗争的革命斗志,故选C项;A项不符合“意在”这一设问要求;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行民主共和”“解决民生问题”之意。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留学生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宣传“自由、民权、革命”等思想,使“舍旧谋新的表征,逐渐流行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道路,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潮流,B项正确;倡导改良的维新运动与“革命”思想的流行不符,A项错误;20世纪初自由民主还未成为“国人共识”,C项错误;出版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D项错误。
4.B
【详解】
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不论是康有为,还是孙中山,虽然他们的理论各有不同,但都是出于挽救民族危亡而提出的,因此实质是先进国人的救亡路径之争,B项正确;“正确解释”的说法错误,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材料并非体现二者的激战,排除D。
5.C
【详解】
孙中山主张“采取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弊病”“在将来建立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为了避免出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悬殊的弊端,提出民生主义的主张,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故选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排除D。
【点睛】
6.D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和关键信息“平等”“强弱”“同胞”可知,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族主义思想得到了传播,D正确;A选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国民党专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D。
7.C
【详解】
根据材料“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可知,孙中山关注农民的生产情况,材料“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孙中山关注农民参加革命的问题,由此可知,孙中山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论述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故D选项错误。
8.D
【详解】
由材料“辫发之屈辱,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信息可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故选D项;A项颠倒了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关系;社会革命旨在扭转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取得民族独立,故C项错误。
9.B
【详解】
材料信息“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体现了魏源了解西方情况,学习西方军事的思想;“贸易之道广矣哉,通有无,权缓急,征贵贱,便远近,其利至于无穷”说明王韬和西方进行贸易的思想;“方今万国交通,政俗学艺,日月互校,优胜劣败,淘汰随之”体现了康有为交通万国,学习西方政治的主张;“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体现了孙中山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主张。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宣传开放思想以求改革的思想,B项正确;魏源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实现自强,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清政府腐败落伍,排除C项;魏源、康有为没有鼓励自由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从材料中的“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和“异种残之”等信息来看,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应当推翻清政府,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是中国一切苦难的根源,故答案为A项;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民生问题不像民族、民权问题那样需要急迫解决,而不是认为欧美国家的民生问题比中国严重,排除B项;从“异种残之”来看,孙中山并未认识到中国民众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排除D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前,法国大革命在中国并未产生任何反响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极不发达,不能形成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气候;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还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故D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20世纪初,革命、改良、儒学等思想相互交织,占社会主流的还是儒家思想,排除C。
【点睛】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内容是核定现有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造成的地价上涨部分归国家所有,这一主张的目的是通过土地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3.D
【详解】
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注意到欧美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危机、贫富悬殊、社会分化、阶级冲突的严重混乱现象,以及其对外扩张、掠夺,乃至于自我火并、日益野蛮的形象”可得出此时资产阶级已经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西方资本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与新文化无关,排除A;维新派与新三民主义无关,排除B;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
14.A
【详解】
孙中山学习并吸收了苏俄的经验,使得民主革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A项正确;B项中"人民民主专政"是后来毛泽东提出来并付诸实践的,排除;向苏俄学习本身并不能体现中国群众的态度,C项错误;孙中山吸收了马列主义,但他本身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并未全部接受马列主义,D项错误。
15.B
【详解】
根据材料“1905至1907年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达到了高潮。他们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问题上也有共通之处,提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有可亡之处,岂能怨人之亡我乎’”,可得出,革命派与改良派都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帝国主义侵略,是因为中国本身有问题,忽略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非正义性,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作了开脱,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认识不清,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保留清政府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故D项错误。
1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发达国家资本来振兴实业,挽回国家权利,使工人都有工作等主张,丰富了民生主义的内容,表明孙中山探索国家富强途径,D项正确;推动民权主义转型与使工人都有工作、“发达国家资本来振兴实业”等不符,A项错误;只有主张不能说明孙中山“践行”实业救国思潮,B项错误;发达国家资本来振兴实业并不能缓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C项错误。
17.A
【详解】
在近代,中国农民要彻底解放,必须首先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存在时代局限性,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视,并非“侧面反映”,排除C;1921年中共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8.B
【详解】
从材料中的“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军阀割据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答案为B项;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推翻清政府,已经实现,排除A项;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是平均地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1916年俄国十月革命尚未爆发,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D项。
19.C
【详解】
本题考查了三民主义。根据题意可知,章太炎主要是指出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只反对满清政府而不反对帝国主义的缺陷,并不是反对三民主义,也没有体现出章太炎反对进行暴力革命,故排除A、D项;章太炎认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要甚于满清政府,但并不是不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排除B项。章太炎指出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不足,故选C。
20.A
【详解】
根据“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孙中山不主张使用马克思主义,但对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故选A;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借鉴的主张,无法说明国民党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试图消除与中共的分歧和逃避现实等内容,排除BCD。
21.(1)侧重点:将发展交通运输业置于发展实业的首位。国内背景: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潮深入发展;袁世凯死后,国内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2)共同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评价: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详解】
(1)侧重点:根据材料“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挟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可知,《实业计划》的侧重点是将发展交通运输业置于发展实业的首位。
国内背景:根据材料“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发展实业为己任,勤读细思,多方考察,于1917年2月起开始着手撰写《实业计划》一书,直至1920年7月才最终完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处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此时新文化运动处于后期,向西方学习思潮深入发展;袁世凯于1916年6月逝世,国内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等等。
(2)共同目标:根据材料“‘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
评价:根据材料“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根据材料“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可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22.示例高频词:主义、革命。
价值:为近代中国的政治设计注入时代因素。
说明:20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入和影响下,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权主义目标,即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试图通过革命的暴力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转型,促进近代中国的新世界走向。20世纪2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毛泽东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型。因此,“主义、革命”等“世界”语料高频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方式,加速了走向新世界的步伐。
高频词:中国、文明。
价值:推进中国近代文明发展路径的历史转向。
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语料中“中国、文明”等高频词出现频率不断高涨,不仅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也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剧的情况下,各种文明元素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历史转向的重大影响。1898年以来,“中国”一词出现频率的时高时低不仅与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意识觉醒有密切关系,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由恪守“天下观”逐步走向“世界观”的心态。在文明视野的刺激下,资产阶级文明、无产阶级文明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转向的基本路径,也成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国、文明”等“世界”语料高频词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文明发展路径的历史转向。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
【详解】
本题从高频词入手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学生需要紧扣表格信息,从五大高频词中任选一个或者多个进而说明所选词语对促进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这五大高频词均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元素,如可以通过“主义、革命”两词,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等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各国、文明”从洋务运动、戊成变法等历史事件中,西方各国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等文明元素的传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角度进行说明。
试卷第6页,总6页
试卷第1页,总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