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教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时间去哪儿了(教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目名称
时间去哪儿了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关注父母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平时的时间安排,体会他们的辛苦。2.初步学习统计方法,学会确认数据的有效性,能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并分析。统计时学会客观,严谨,尊重事实。3.锻炼思辨的能力,拉伸思维的宽度,学会多角度并且客观地看待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四年级,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开始有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对父母的工作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有的甚至觉得父母的工作就是打打电脑,坐坐办公室,还能睡懒觉,非常轻松。对比自己的学习生活,自己苦不堪言,所以往往在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觉得“不公平”,会产生情绪上的对抗。
重点难点
学会确认数据的有效性,能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并分析。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意图
一、现象分析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爸爸妈妈忙碌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呢?(出示课题)为了使我们的调查结果更准确,更真实,我们请爸爸妈妈在百忙之中根据真实(板书)的生活状态配合我们完成了一张调查表(表一)。[设计意图]爸爸妈妈总是说自己很忙,但是许多孩子却存在异议,觉得他们能睡懒觉,不用做作业,和自己相比,自己才是最辛苦的那个。用事实说话,用数据理论,教会孩子们科学的分析现象,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二、数据收集1.现在,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份最原始的调查资料,看看你的爸爸妈妈到底在忙什么?在孩子的回答中,完成思维导图。
忙什么
生存时间
服务时间
自由时间
2.根据思维导图,将父母的时间归归类,完成表一的“时间归类”一栏。如果遇到问题,拿出来在小组讨论。3.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4.现在,我们需要收集一下数据,爸爸妈妈生存、服务、自由时间分别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做的?(纵向同类相加)5.这样操作下来的数据对不对?是否有效(板书)?怎样验证?(加起来是否等于24)6.各人收集数据,小组交换验证。7.我们刚才每个人都得到了一组真实、有效的数据,这个数据是否适用于绝大多数人?[设计意图]将现象转换为数据,学生完成了一个样本的数据收集,但是单个样本往往不能说明问题,不具有说服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多个样本,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更为客观。三、初步统计1.为了得到更为客观(板书),接近事实的结论,我们需要许多真实、有效的样本。这些样本哪里来?(提议以小组为单位)2.我们这个样本群内还是零散的数据,要想知道平均水平应该?(求平均值)3.各小组为一个样本群,计算爸爸妈妈生存、服务、自由时间分别是多少,用最短的时间,如果遇到困难,用能想到的最有效快捷的方法,然后上黑板板演结果。4.验证各小组结果的正确性。(三个时间相加为24小时)5.一格彩纸代表一小时,用图形化的方法直观的展示爸爸妈妈的时间流向。6.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除不尽,可以按比例裁剪彩纸,也可以四舍五入,鼓励多种方法)7.你更喜欢那种图形化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这里学生按照三种颜色贴出来的其实就是统计图表的雏形(柱状图、饼状图等),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四、建议策略1.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可以多角度来体验,横向纵向都可以,父母的辛苦,睡眠时间的长短,还可以和自己的个人数据对比,引导思维发散。2.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决的策略?3.说说这节课收获吧。
PPT出示“现象分析”的步骤及要求PPT出示“数据收集”的步骤及要求PPT出示“初步统计”的步骤及要求PPT出示“分析建议”的步骤及要求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