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读准字音,把握诗歌内容。掌握对面着笔等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羁旅怀乡的思绪。重点掌握对面着笔等表现手法。难点体会诗中羁旅怀乡的思绪。预习提纲1.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十九首》。2.熟读成诵、正字音。3.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掌握诗歌内容。师生活动及过程一、导入——分享你积累的关于荷花的诗句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5.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6.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____苏轼《江神子·江景》7.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____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____佚名《西洲曲》总结古代诗词中“荷花”的不同叫法:芙蓉、菡萏、芙蕖、藕花、莲花二、预习反馈正字音遗(wèi):赠。以义定音。谁(shuí):口语与书面语区分开。还(huán)顾:回头看。三、师生活动活动一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基调,试读,5分钟后进行朗读比赛。明确: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活动二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1.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二句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2.三四句在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妙在哪里?4.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明确:1.意象芙蓉、兰、芳草画面描述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意境清幽、高洁芙蓉的特点:清幽高洁、气质优雅、姿态优美、仪表庄重。兰的特点:清幽、高雅。芳草的特点:美好、芳香、高洁。补充:以花草赠亲朋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情绪变化:欢快——失望结构上的作用:过渡。由采芙蓉过渡到怀人。3.“还顾”写出主人公回头深情凝望故乡和妻子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无奈的心情。“漫浩浩”写出故乡遥远、道路无边无际的景象,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有家难回的极度痛苦、无可奈何的心情。4.“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小结:除了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活动三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诗歌是如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的?(提示:表现手法)明确:1.寓情于景,选取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高洁、清幽的意境,表达对对方真挚纯洁的爱情。写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寄托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不能回家团聚的痛苦之情。2.细节描写(白描),用“还顾”“望”等动作描写,写出游子的深情凝望,表达游子的孤独思乡怀人之情。3.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了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4.对面着笔(悬想)。“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5.对比,“同心”与“离居”形成对比,表达相思却不能相聚的痛苦之情。6.设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道,表达了家中妻子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吸引读者注意,自然过渡到后文写游子。补充: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四:1.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2.女子采莲是旧俗;3.“芙蓉”谐音即“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莲子”即“怜子”;4.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5.《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想象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全诗的情感基调是闺怨;女子想象男子情状,见出女子深情;所思男子亦相思,并照应下文“同心”。补充:对面着笔(悬想)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古代诗词中,且以怀人诗和送别诗中常见,形式上,常用“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对面落笔”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2.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四、诗歌小结意象芙蓉、兰、芳草意境清幽、高洁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面着笔(悬想)、对比、设问、白描情感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情感真挚,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痛苦。当堂训练1.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明确:诗人运用想象(对写),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阅读杜甫的《月夜》回答下面问题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明确:对面落笔。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诗人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