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也可设曲线 y =-(x-2) 21 +1 , x∈(0,3)和直线 y 2=m 后画出图像求解。
【注】 一般地,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性质等进行讨论时,可以借助于函数
的图像直观解决,简单明了。此题也可用代数方法来讨论方程的解的情况,还可用分离参数
法来求(也注意结合图像分析只一个 x 值)。
z1 y A
例 2. 设|z 1|=5,|z 2 |=2, |z 1- z |= 13,求2 z 2 D
的值。 O B x
【分析】 利用复数模、四则运算的几何意义,将复
数问题用几何图形帮助求解。 C
【解】 如图,设 z 1=OA、z 2=OB后,则 z =OC、1
z =OD如图所示。 2
z1 5
由图可知,| |= ,∠AOD=∠BOC,由余弦定理得:
z 2 2
52 + 22 ( 13)2 4
cos∠AOD= =
2×5×2 5
z1 5 4 3 3
∴ = ( ± i)=2± i
z 2 2 5 5 2
z1 5
【另解】设 z 1=OA、z =OD如图所示。则| |= ,2 y A
z 22
D
且
2 2 2 O x 5 + 2 ( 13) 4 3
cos∠AOD= = ,sin∠AOD=± ,
2×5×2 5 5
37
38
z1 5 4 3 3 z1 3
所以 = ( ± i)=2± i,即 =2± i。
z 2 5 5 2 z2 2 2
【注】本题运用“数形结合法”,把共轭复数的性质与复平面上的向量表示、代数运算
的几何意义等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生动活泼。 一般地,复数问题可以利用
复数的几何意义而将问题变成几何问题,也可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三角形式、复数性质求
解。
本题设三角形式后转化为三角问题的求解过程是:设 z 1=5(cosθ 1+isinθ 1),z 2=
+isinθ 2),则|z 1- z |=|(5cosθ 1-2cosθ 2)+(5sinθ 1+2sinθ 2)i|= 2
4 3
29 20cos(θ1 +θ2 )= 13,所以 cos(θ 1+θ 2)= ,sin(θ 1+θ 2)=± ,
5 5
z1 5[cos( θ1 )+ i sin( θ2 )] 5 5 4 3
= = [cos(θ
θ + θ 1
+θ 2)+isin(θ 1+θ 2)]= ( ± i)
z 2 2(cos 2 i sin 2 ) 2 2 5 5
3
=2± i。
2
本题还可以直接利用复数性质求解,其过程是:由|z 1- z2 |= 13得:
(z 1- z2 )( z1 -z 2)=z 1 z1 +z 2 z -z 1z 2- z1 z2 =25+4-z 1z 2- z1 z2 =13, 2
z1 z1 z1 3
所以 z 1z 2+ z1 z2 =16,再同除以 z 2 z 得 + =4,设 =z,解得 z=2± i。 2
z z 2 z 2 22
几种解法,各有特点,由于各人的立足点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别。一般
地,复数问题可以应用于求解的几种方法是:直接运用复数的性质求解;设复数的三角形式
转化为三角问题求解;设复数的代数形式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转化为
几何问题求解。
p p
例 3. 直线 L 的方程为:x=- (p>0),椭圆中心 D(2+ ,0),焦点在 x 轴上,长半
2 2
轴为 2,短半轴为 1,它的左顶点为 A。问 p 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
们中每一个点到点 A 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 L 的距离?
【分析】 由抛物线定义,可将问题转化成:p 为何值时,以 A 为焦点、L 为准线的抛物
线与椭圆有四个交点,再联立方程组转化成代数问题(研究方程组解的情况)。
p
【解】 由已知得:a=2,b=1, A( ,0),设椭圆与双曲线方程并联立有:
2
y 2 = 2px
2
p 2
p
[x (2 + )]2 ,消 y 得:x -(4-7p)x+(2p+ )=0
2 42
+ y = 1 4
1
所以△=16-64p+48p 2>0,即 6p 2-8p+2>0,解得:p< 或 p>1。
3
p p p 2
结合范围( ,4+ )内两根,设 f(x)=x 2-(4-7p)x+(2p+ ),
2 2 4
38
39
p 4 7p p 1 p p
所以 < <4+ 即 p< ,且 f( )>0、f(4+ )>0 即 p>-4+3 2。
2 2 2 2 2 2
1
结合以上,所以-4+3 2 3
【注】 本题利用方程的曲线将曲线有交点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有实解的代数问题。一
般地,当给出方程的解的情况求参数的范围时可以考虑应用了“判别式法”,其中特别要注
意解的范围。另外,“定义法”、“数形结合法”、“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知识都
在本题进行了综合运用。
例 4. 设 a、b 是两个实数,A={(x,y)|x=n,y=na+b} (n∈Z),B={(x,y)|x=m,y
=3m 2+15} (m∈Z),C={(x,y)|x 2+y 2≤144},讨论是否,使得 A∩B≠φ与(a,b)∈C 同
时成立。(85 年高考)
【分析】集合 A、B 都是不连续的点集,“存在 a、b,使得 A∩B≠φ”的含意就是“存
在 a、b 使得 na+b=3n 2+15(n∈Z)有解(A∩B 时 x=n=m)。再抓住主参数 a、b,则此问
题的几何意义是:动点(a,b)在直线 L:nx+y=3n 2+15 上,且直线与圆 x 2+y 2=144 有公
共点,但原点到直线 L 的距离≥12。
【解】 由 A∩B≠φ得:na+b=3n 2+15 ;
设动点(a,b)在直线 L:nx+y=3n 2+15 上,且直线与圆 x 2+y 2=144 有公共点,
|3n 2 +15| 2 4
所以圆心到直线距离 d= =3( n +1+ )≥12
n 2 +1 n2 +1
∵ n 为整数 ∴ 上式不能取等号,故 a、b 不存在。
【注】 集合转化为点集(即曲线),而用几何方法进行研究。此题也属探索性问题用数
形结合法解,其中还体现了主元思想、方程思想,并体现了对有公共点问题的恰当处理方法。
本题直接运用代数方法进行解答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