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 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竹节人 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课时
竹节人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10
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




电子游戏
毛绒玩具
棋类游戏
积木模型
那你们见过这种玩具吗?玩过这样的玩具吗?观察一下它主要是什么材质构成的?




这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玩具,所以名为“竹节人”。五十多年前,它曾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吧!
走进作者
范锡林笔名雪凌。195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辟邪铜钱》《灶王爷和他的朋友们》《金爪小神鹰》等20余部及《范锡林少年传奇小说》(五卷)。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并有若干作品翻译介绍到日本。作品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
《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迷上竹节人、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意外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第三部分(8-19自然段)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
描述了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现了“我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3-7自然段)
写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我们”对此深深着迷。
豁开
疙瘩
冰棍
橡皮
雕塑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下
抽屉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huō
ɡē

ɡùn
xiànɡ
diāo
duò
tuí

sànɡ


lǐn
lǐn
cái
chóu
词语熟读
我会写
lǐn



da

gùn

cái

chóu

xiàng

diāo

duò

tuí







sàng

整体写紧凑。“衣”捺变点;斜钩较长。
cái

书写指导
右边“朵”的上半部分不要写成“几”,注意不带钩。
duò

右部起笔低于左部。“禾”捺变点,“几”末笔变横折提。
tuí

第二课时
竹节人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10
课文详解
①如果让你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竹节人,你会怎么读课文?(重点思考)
②如果让你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你会怎么读课文?(重点思考)
③如果让你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读课文?
根据课文导读,先完成下表
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我要关注的内容
(相关段落)
1.写玩具制作指南。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
们带来的乐趣。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
故事。
第2—4自然段
第5—18自然段
第19—29自然段
竹节人制作指南
所需材料:
毛笔杆、工具刀、纳鞋底的线
制作步骤:
步骤一: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
步骤二:毛笔杆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制作步骤:
注意事项:
步骤三:再锯八截短的毛笔杆,当四肢;
步骤四:用一根纳鞋底的线穿过钻的小眼和四肢,把它们穿在一起。
锯毛笔杆和钻孔时要小心,不要使毛笔杆崩裂。
怎样玩竹节人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竹节人具体玩法:
一个竹节人:
独自舞动
两个竹节人:
互相搏斗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形象地写出了竹节人卡住时直挺挺的可爱模样。
孩子们还发明了哪些奇奇怪怪的玩法?
①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
——齐天小圣
②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金钩大王
④还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了一套纸盔甲。
③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
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我们”把竹节人胡乱耸动的动作想象成这些武术动作,渲染了竹节人“搏斗”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从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讲讲文中关于老师的故事
完成下列表格
起因
经过
结果
上课时,学生偷玩竹节人。
老师没收了学生的竹节人。
我们发现老师也在偷玩竹节人,他也喜爱竹节人。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起因
经过
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动作、神态描写
非常生气
结果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神态描写
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看到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我们”心里很自豪,在心理上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所以“小小的怨恨”也化为了乌有。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可以删去吗?
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和老师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讲述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突出竹节人这个有趣的童年玩具甚至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
本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主旨归纳
层次梳理
竹节人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的乐趣
老师和竹节人
简单的玩法
制作武器,创造名号
玩得入迷,忘记上课
上课偷玩被没收
下课老师玩入迷
喜悦满足
乐在其中
拓展延伸
儿时的玩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