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走近老师一、教学背景每位学生都渴望与老师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每位老师都想拥有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学生,但是总是会因为一些原因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比如课堂小插曲、作业未完成、语言冲突等情况,这背后的心理原因如下:(一)自我意识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形成和发展期。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对自已以及自已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主要是:进入了自我分化阶段,中学生将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现实我和理想我;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渴望独立和被尊重,期望摆脱依赖,享受成人权利,若身边人觉察不到他们的需求,易产生沟通问题,形成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自尊心发展突出,渴望得到肯定,对外界评价特别敏感;自我评价水平逐渐提高,趋于成熟,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从表面化深入到内心。正因为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不再习惯规则与约束,他们渴望自由、被尊重,这时候老师的任何一个评价、眼神、语言、动作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引发师生矛盾。因此,如何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2)向师性和独立性因为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蓬勃发展,他们正在经历从对教师的依附到人格独立的转变。从主要是“向师性”到主要是“独立性”的转变,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理。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一、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通常是很高大,并且往往比实际的人物高大。可以说向师性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二、学生的再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三、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积极关注。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就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教师的积极关注,常常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初中生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他们对老师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再固定不变,不再高大无比,他们对老师的评价维度也在增多,某一方面能力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着师生矛盾的增多,互相之间缺乏理解、沟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越来越少。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无论学生是如何倾向于老师、和老师有怎样的依赖关系,也无论怎样地缺乏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是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是我国国情是一个老师需要教几十个学生,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的独立性特点,这也难免造成师生矛盾。但是学生如果能做到了解、理解老师,并与老师多沟通,很多问题都会改善。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多方面了解老师,认识老师这一职业、身份;(2)能够尊重、理解老师,并明确师生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及方法;(3)了解、评价身边老师,认识自己对于老师的期待和评价标准。2、过程与方法(1)“你演我猜”活跃气氛,导入主题;(2)角色体验,感受老师心理;(3)“我心里的老师”,帮助学生回忆老师,情感过渡到下一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讲真话,吐露心声,真实交流;(2)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老师内心感受和工作不易之处,接纳和欣赏老师;(3)“来自老师的一封信”,促进情感交流,升华课堂。3、重点难点解析1、重点本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尊重、理解老师,接纳和欣赏老师。每个老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并不能被所有同学都看到。老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顾及班上所有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和特点,需要同学们多去睁开自己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老师的优点。关注一个人的优点,也就是对这个人进行了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可以让被关注的人充满力量、更有动力,也可以让主动关注的人对生活充满期望。培养学生积极关注他人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热爱生活。同时,鼓励学生接纳老师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找出老师的优点后,学生会更能接纳老师的不足。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老师。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走近老师,体验老师内心感受和工作不易之处。真正的走近老师还需要情境体验和亲身感受。“我来做老师”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不同情境下老师的心理感受,更深入认识老师这一社会角色。角色体验在心理课中经常被用到,因为课堂效果很好。但容易被学生理解为“小品”,易带着玩耍的心态进行,这要求老师合理引导,对老师挑战较大。“我心里的老师”通过与老师面对面亲身采访,坦诚相待,真正地去了解老师,多方面认识老师,通过采访这种沟通形式走进老师内心,感受老师的不易之处。将学生埋藏内心许久的,关于老师的困惑全都解答出来。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在很多方面拥有共鸣,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四、教学方法1、角色体验法2、小组讨论法3、讲授法五、教学准备课件、教案、音乐、卡片。6、教学过程(1)心有灵犀:我演你猜1、设计意图:活跃气氛,导入主题。2、规则:请你上台来表演班级中任何一位任课老师,台下同学举手来猜。(二)我眼中的老师1、设计意图:小组讨论,评价、赞美身边的老师,帮助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老师,同时认识到自己对老师的期待和评价标准。2、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你欣赏老师什么?请小组同学轮流写下对本班4位老师的赞美和建议。(三)我来做老师1、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老师心理,真切体会老师这一职业。2、我来做老师(一)台下同学:情境一:台上老师在讲课,台下同学嗡嗡声一片,交投接耳、嬉笑打闹、吃东西。3、我来做老师(二)台下同学:情境二:台上老师在讲课,台下同学鸦雀无声,有在睡觉的,有看课外书的,就是没有认真听讲的。4、我来做老师(三)台下同学:情境三:台上老师在讲课,台下同学非常认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频频点头微笑。5、我来做老师(四)台下同学:情境四:台上老师在讲课,台下同学请认真听讲。。。。(四)我心里的老师1、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唤起机激情感。2、我心里的老师(1)我上幼儿园时认识的第一位老师?(2)我上小学时认识的第一位老师?(3)我小学毕业时的班主任?(4)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老师?(5)到现在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为什么?(五)来自老师的一封信1、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教师读信,促进师生心灵沟通,升华课堂。2、要求:请大家闭上眼睛,端正做好,静静聆听。。。3、《来自老师的一封信》7、课后作业给自己最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寄送给老师,传递正能量。也许,你的老师,正在等着你的这封信,等着你的认可和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