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生命可以永恒吗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生命可以永恒吗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节
生命可以永恒吗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生命的特点。
2.理解生命有接续的内容。
3.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生命可以永恒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八课第1节:“生命可以永恒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生命的特点.
2.理解生命有接续的内容.
3.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88—93,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1—2题答案,理解关键词,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生命的特点是什么?
②生命有接续的内容有哪些
(2)思考第3—4道思考题,准备口答。
③P88运用你的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最长的生命”
④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
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力争书面检测全对。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二)检测:
过渡语:第1、2题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解释关键词:不可逆的含义:
不能逆转,一旦失去,不可再回来。)找到了,我们来讨论第3-4题。
1.提问:第3题
过渡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那你知道谁的生命最长呢?
答案要点:相传陈抟从唐朝活到了宋朝,享年118岁。
提问:第4题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没有谁的生命可以永恒呢?为什么?
答案要点:不可以。因为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如果说生命可以永恒,应该是精神信念上的生命对人类文明传承的永恒。
2.书面检测:发给学生检测题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题
生命的特点:①生命     。在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竟相展现自己的活力,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②生命是     。
        ③生命是     。
        ④生命也是    。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       。   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在      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     ,还是     。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       。
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       的也不断积累和丰富。因此,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       ,还包括       ,        ;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   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    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二、选择题
1.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个体的生命是在无数的
中产生的(

A.偶然性
B.必然性
C.规律性
D.特殊性
2.人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应该(

A.及时行乐
B.珍惜生命
C.顺其自然
D.无所作为
3.对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

A.难以抗拒
B.束手无策
C.创造革新
D.不可预知
4.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终究一死。下列对死亡认识正确的有(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
B.死亡能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C.要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
D.向死而生,要更加热爱生命
七年级学生小强说,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大,缺少知心朋友,活着太苦太累,真不想活了。针对这种情况,你想劝告他(

好死不如赖活着,苟且活着吧
B.学习压力太大了,还不如死了
C.生命不仅仅是“我”的,也是“我们”的
D.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好好地活着
关于人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下列看法中你认同的有(

A.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B.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珍爱生命,笑对人生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学生交换试卷,教师用白板逐一出示答案,学生互评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学生。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教师认真统计、公布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过渡语:“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全对,我们来帮帮他们。“(教师站在讲台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默背本节知识点,由学生送错题卷。)
分类后,白板逐一出示错题,让做错的同学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若说的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
当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则不收试卷,让学生自己讨论、纠错,已经解决的错误教师给予肯定,不再重复,还不会的问题,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
(二)拓展(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举一反三)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应如何避免,对作业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必要时要有针对性训练,要结合学生实际,要有时效性。可口答,要选灵活题,易错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做题技巧,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六、当堂训练:
必做题:《基础训练》第八课第1节选择题。
选做题:《基础训练》第八课第1节材料题。
七、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