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感受生命的意义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人为什么活着。2.知道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3.能培养创造精神,实现生命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有想过活着的意义吗?我们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十课第1节:“感受生命的意义”。(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人为什么活着。2.知道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3.能培养创造精神,实现生命价值。三、自学指导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自学指导请认真默读课文P108-110,结合看图,要求如下: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1-3题的答案,理解关键词,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①人为什么活着?②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③发现我的生命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第4-5道思考题,准备口答。④P112探究与分享:谈谈你的思考,并和同学交流分享。⑤P114探究与分享:(1)在这项志愿服务中,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2)这样的志愿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力争书面检测全对。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四、先学(一)学生自学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二)检测过渡语:第1-3题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解释关键词:生命的追问就是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过值得的一生。)找到了,我们来讨论第4-5题。提问:第4题过渡语:有人认为要为自己活着,也有人认为要为他人活着才是值得的,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要点:“不要为别人而活”是一种追求个人发展的思想。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是指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提问:第5题过渡语:在上述活动中,这几位志愿者分别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答案要点:①回报社会②得到奖章③获得荣誉④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我可以不断地学习,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2.书面检测:发给学生检测题试卷。检测题一、填空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了 ,为了 ,为了 ……人们的回答也许各不相同。对于有些人来说, 和 已经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 , ,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 ,无论事情大小,都能 ,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将个人追求建立在 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生命是 ,生命意义是 。 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二、选择题1.李奶奶说,她活着是为了把自己的孙子抚养长大并成家。这告诉我们李奶奶是为()A学习而活着B养育后代而活着C帮助他人而活着D奉献社会而活着2.人为什么活着的理由有很多,对此你认同的有()A为了学习B为了养育后代C为了荣誉和生命的尊严D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3.当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同时摆在面前时,“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毅然选择了国家需要。30年放弃亲情,隐姓埋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黄旭华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A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B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C将个人追求建立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D为自己的家庭更美好而付出4.佳豪说:“我努力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当科学家的目标。”子浩说:“悦鑫数学成绩较差,我周末帮助他补习功课。”佳怡说:“快到环境保护日了,那天我要参加环保宣传公益活动。”以上材料说明()A不同的人会有相同的人生意义B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C探索生命的意义,是我们活着的唯一动力D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纠错。1.学生交换试卷,教师用白板逐一出示答案,学生互评对错。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2.表扬满分学生。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公布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3.讨论纠错。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当全班只有几名同学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学生试卷,(教师站在讲台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默背本节知识点,由学生送错题卷。)分类后,白板逐一出示错题,让做错的同学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若说的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当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则不收试卷,让学生自己讨论、纠错,已经解决的错误教师给予肯定,不再重复,还不会的问题,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二)拓展(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举一反三)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应如何避免,对作业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必要时要有针对性训练,要结合学生实际,要有时效性。可口答,要选灵活题,易错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做题技巧,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六、当堂训练必做题:《基础训练》第十课第1节选择题和观察与思考题。培尖题:《基础训练》第十课第1节活动与探究题。七、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