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遵守规则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遵守规则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节 遵守规则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如何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
2.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锻炼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做到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规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人人得遵守规则,那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呢?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三课第2节:“遵守规则”(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如何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
2.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锻炼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做到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规则。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26--31,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4题答案,理解关键词,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如何理解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②怎样遵守社会规则?
③我们该如何维护规则?
④我们该如何改进规则?
(2)思考第5-11题,准备口答。
⑤P26“运用你的经验”,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
⑥P27“探究与分享”,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的“自由”?
⑦P27“探究与分享”,为什么这两位乘客看似在行使权利,最后却遭到处罚?
⑧P28“探究与分享”,你怎样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⑨P29“探究与分享”,你如何看待上诉观点?
⑩P31“探究与分享”,你还知道哪些被改进的规则?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P31“拓展空间”,明确网购“后悔权”,有什么积极意义?“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规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给你怎样的启发?针对网店店主所说的现象,你认为该如何进一步完善规则?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
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时表扬看书又快又认真的学生。
(二)检测。
过渡语:第1-4题找到答案并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解释关键词: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他律是指非自愿的执行道德标准,法律体系和其他社会规范,即需要外在的监督、提醒、奖惩等约束。小林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属于他律吗?小王将乘客落在车上的钱包上交公司属于自律吗?)找到了,我们来讨论第5-11题。
1.提问:第5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各司其职,遵守相应的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理由: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提问:第6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目由,但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不必考虑其他人的自由和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这位男士应该降低自己打电话的声调,避免影响他人,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睡觉的自由。
提问:第7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两位乘客为了等待自己的同伴,耽误了列车的正常启动,损害了其他乘客的权益,因此他们不是在行使权利,而是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受到相应处罚。
提问:第8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8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表明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社会规则可能并不具有强制性,但我们要通过自律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2)要做到“我心有主,就要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提问:第9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9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该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邀社会规则,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问:第10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10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中小学生守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
理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提问:第11题。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11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
(1)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障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2)这说明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3)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如果店主认为衣服并非全新,可以申请第三方仲裁,提供照片等证据,由第三方决定是否允许退后。
2.书面检测:发给学生检测题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社会规则与自由有什么关系?(或如何理解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


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
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

2.怎样遵守社会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
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


3.
我们该如何维护规则?
一方面要从
做起,自觉
;另一方面要在保证
的前提下,


他人遵守规则。
4.
我们该如何改进规则?
规则不是
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

,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
,使之更加符合
的利益和
的要求。
二、选择题
1.
“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这句古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是(

A、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B、画圆要有规,无规就画不成圆
C、制方要有矩,无矩就制不出方
D、人的活动要受思想动机、目的、愿望的支配
2.“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条古训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其含义是(

①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按自己的准则办事②做事要有规矩,懂规矩③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准则④人的社会生活少不了规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走在路上,需遵守规则。影剧院里,需遵守规则。游乐场所,需遵守规则-----社会公共生活充满了规则。面对充满规则的公共生活,我们需要的态度是(

A.逃壁、远离
B.积极参与
C.无所谓,与我无关
D.需要时参与,不需要时远离
4.初二某班进行道德和法治考试。期间,监考教师临时有事,离开前告知同学们要自觉遵守考试规则,并请班长监督,记下不守规则者的姓名。最终同学们都遵守了考试规则,独立完成了考试。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学生能够遵守考试规则,仅靠自律
B.学生顺利完成考试,仅靠他律
C.学生遵守考试规则,自律和他律都发挥了作用
D.他律比自律重要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学生交换试卷,教师白板逐一出示答案,学生互评。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教师认真统计、公布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当全班只有几名同学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学生试卷,(教师站在讲台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默背本节知识点,由学生送错题卷。)
分类后,白板逐一出示错题,让做错的同学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若说的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
当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则不收试卷,让学生自己讨论、纠错,已经解决的错误教师给予肯定,不再重复,还不会的问题,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选择题第4题
选项A.B片面,完成考试需要自律和他律。自律和他律都很重要,不能作比较。D选项错误。
(二)拓展。
通过对违法行为后果的深入思考,要让学生感受到,违法行为越过了自由的边界,也就是侵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就是对自由边界的坚守,也就是对自由的保卫。有的人认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自由。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自由不是无限的,无法无天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任性。如果一个公民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所以,公民没有犯罪的自由,没有杀人放火的自由,没有损害别人权益的自由。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规则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这个边界,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第三课第2节选择题。
七、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