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法不可违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法律的含义。2.理解并识记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懂得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理解并体会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事例。事例: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请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讲出避免的方法是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就可以不做违法之事,从而引出新课“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节法不可违”。二、出示目标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法律的含义。2.理解并识记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懂得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理解并体会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守法用法的人。三、自学指导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自学指导请认真默读课本P46--52,结合看图、要求如下:(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6题答案,理解关键词,力争自学后检测全对。①法律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②什么是违法行为?③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含义分别是什么?④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⑤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⑥民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思考第7-10题,准备口答。⑦P47“探究与分享”,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⑧P49“探究与分享”,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⑨P50“探究与分享”,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⑩P52“拓展空间”,公安机关为什么处罚小王?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四、先学(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二)检测:过渡语:第1--6题找到答案并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进行关键词点拨。准绳:比喻衡量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或原则。刚性:不能改变或通融的。)(出示1、2题答案后,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的了解)。知识点部分了解之后,大家能否灵活运用呢?我们接下来进入口答部分,首先来讨论第7题。1.提问:第7题。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答案要点:朱某的做法是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李某的做法是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赵某的做法是违法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过渡语:大家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大致可以掌握,现在请大家认真思考第8题,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8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答案要点: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答。有,则请同学讲述;无,请同学们分享你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①闯红灯②酒驾③非法占用非机动车道④非法拘过渡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的人违法了,却以为只是犯了小错,有的人受到侵害了却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你可以判断出生活中哪些人的行为是违法的吗?我们来看第9题。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9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答案要点:镜头一违法。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违反了合同法,是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镜头二违法。照相馆未经他人统一,将他人照片展出,违反了民法。镜头三违法。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违反了著作权法,是民事违法行为。提问:第10题。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10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答案要点:小王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过渡语: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三种违法行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之后,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之事,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接下来进入当堂背诵环节,时间5分钟。方式自背互背。2.书面检测:发给学生检测题试卷。检测题一、知识点默写1.法律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1)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______。(2)法律是______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______。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______、法规的规定,______的行为。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分别如何理解?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违法行为、______违法行为和______违法行为。(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______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该受到______或______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______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4、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______,称为______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______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5、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______的行政违法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______活动。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6.民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民事活动都是由______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______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7.面对身边的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______,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______。(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______。二、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最高可判处死刑。这体现出我国法律()A.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各种纠纷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B.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点益的最有效方法C.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D.通过规定权利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2.朱某因对城城区禁行三轮摩托车心怀不满,遂在网上编造、传播“兴宁老菜市发生人命案”的谣言。广东兴宁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对造谣者朱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朱某的行为属于()A.行政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不良行为3.因母亲深夜突发心脏病,何某不顾当晚喝了酒,紧急驾车送母亲去医院,图中被交警查获,法院认定何某犯危险驾驶罪,但从轻判处,对其拘役一个月,处罚金2000元。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A.何某的行为并未造成交通事故,不应处罚B.事虽情有可原,但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C.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该处罚D.情与法发生冲突时,必须守法而舍弃亲情4.朝阳区三里屯工体北路附近曾发生多起抢劫事件。多名事主被几名十几岁的少年用“撞人”等碰瓷方式拦下,然后造持刀抢劫,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后来,这些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刑事拘留。这警示我们()1.增强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2.法律不可违法,违法要受制裁3.认识违法危害,做守法好公民4.社会环境恶化,少年犯罪严重A1.2B1.2.3C2.3D1.2.3.45.一天,出租车司机李某将旅客王某送往火车站,下车时王某不小心将钱包落在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现金500元,于是将其据为己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1.李某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2.李某应承担行政责任,受行政制裁3.李某没有偷窃、没有抢劫,不违法4.李某法治观念不强,做出了违法的事A1.2B1.4C2.3D1.2.3.4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五、后教(一)纠错1.学生交换试卷,教师白板逐一出示答案,学生互评。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2.表扬全对同学。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3.讨论纠错。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全对的人数。当全班只有几名同学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学生试卷,(教师站在讲台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默背本节知识点,由学生送错题卷。)分类后,白板逐一出示错题,让做错的同学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若说的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当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则不收试卷,让学生自己讨论、纠错,已经解决的错误教师给予肯定,不再重复,还不会的问题,让做对的同学帮助纠错,若两者都不对,则教师讲解。过渡语:“还有部分的同学没有全对。预设当错误人数较多时,给学生两分钟的时候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之后仍有疑问的举手,指名让做错的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应当怎么办?”不会的其他同学纠正、补充。预设当错误人数较少时,请错误的同学起来回答错误的题号,指名让做错的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应当怎么办?”不会的其他同学纠正、补充。预计会出现的错误:选择题第2题中材料出现了“行政拘留10日”从而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应该是行政违法行为。(二)拓展我们如何减少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六、当堂训练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第五课第一节选择题和观察与思考题。七、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