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会换位思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习惯于只考虑自己,缺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把“让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理念,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活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我的烦恼我姓朱,不是“猪”,可是我的同学都喜欢把我叫成“猪”,你不要以为是昵称。有些同学专门给我加上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词,“猪屁屁”、“猪脚爪”……。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刚跨进教室,就听到有人叫“谁的猪脚爪这么臭”,全班哄堂大笑……嗨,一言难尽﹗:阅读教材“起外号的故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亭卒种瓜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一家医院的小病房里住着两个病人。由于病房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的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小时,他的床靠着窗。而另一个人则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每天下午,睡在窗边的那个人在坐起的那一个小时中,他都会把窗外的景致描绘给另外一个人听:从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园的湖,湖里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屑、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上,人们玩球嬉戏。还有美丽的天空……另一个人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他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临窗病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到自己就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就可以独享看到外面世界的权利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呢?他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觉得应该换一换床位。那天夜里,他正盯着天花板想事,临窗的人突然醒了,拼命地咳嗽,并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尽管他感觉到同伴的呼吸快停止了。第二天早晨,护士来到病房,看到临窗的病人已经死了。他的尸体被静静地抬走了。这个人问护士,他是否可以换到临窗的那张床上。他们帮他换了床位,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之后,他拼命地用手支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但,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教师提问:(1)已经去世的病人在去世之前是什么处境?他为什么要每天幻想美好的生活画面描绘给病友听?(2)留下来的病人在调换床位之前对病友是什么样的心态?(3)设想一下:留下来的病人将床位调换之后,能理解病友的处境吗?如果在病友去世之前就能理解病友的处境,他还会用忌妒、抱怨和冷漠的对待病友吗?如果能理解病友的处境,他会后悔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吗?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并过渡到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面对一时想不通的问题,我们如果在心理上把自己的处境与对方的处境进行交换,便豁然明白了一切。所以,我们要学会与他人换位思考,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关于换位思考的问题。【新课教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板书)教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书)师生共同归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什么态度和方式对待别人,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教师提问:那自己喜欢的事是不是就可以强加给别人?教师归纳: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种“好心办坏事”“帮倒忙”的事情发生,告诫我们做事要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后果,不要以为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别人就一定喜欢。所以,我们一定要减少和避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教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正确,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他人才对呢?还是孔老先生帮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和发展。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别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教师归纳:生活是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微笑,友善地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当我们微笑面对他人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微笑;一个人对别人漠不关心,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关心。所以,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教师提问:那么,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的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有的人却做不到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时时处处总想着自己的人,当然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只有能关心、尊重、理解他人的人才能做到时时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希望同学们能时时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这样我们才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板书)看图讲故事:出示图片:好朋友林菲和晓晴是很要好的朋友。林菲要参加智力擂台赛,晓晴一再表示到时候一定到场为朋友呐喊助威。可是,比赛这一天,林菲却始终没有看到晓晴的影子。林菲很失望,也很生气,“说得好好的,关键时刻就不来了!”她决定不再理晓晴。后来,林菲听说那天晓晴因父母离婚去了法院。林菲想:“原来晓晴遇到了这么大的事!她一定非常难受!”林菲不但原谅了晓晴,而且还主动向她道歉并安慰她。教师提问:林菲为什么能原谅晓晴?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林菲作为晓晴的好朋友,首先能够深切地关注她,所以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晓晴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因而能够理解晓晴,谅解晓晴。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事例归纳:(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含义是什么?(2)换位思考的表现是什么?(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要求是什么?(4)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归纳: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含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表现理解他人、谅解他人、宽容他人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班,如果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每个同学都有自身的长处。让我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交流所获得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勤奋,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机智,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爱心,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勇敢,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细致,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谦和,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韧劲,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_____同学的正直,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八位同学回答。同时请被欣赏的同学回答:你能被同学欣赏,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