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架起心与心的桥梁活动目标:认知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性;情感目标:增进与父母沟通的意识,掌握一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能力目标:能够经常有意识地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与父母相处的能力。活动重难点:增进与父母沟通的意识,掌握一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活动过程:步骤内容设计意图(一)课前暖身和导入教师:欣赏一组图片:感人图片,播放《天下父母心》提出:看了这组照片,你有什么感想?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父母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都是爱,但平时有时候我们误解了,忽视了,因此才生了形形色色的矛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课堂《架起心与心的桥梁》。2、心理实验室: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心理实验,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能做到吗?请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在纸上写下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最珍爱的五项事物,这五项中有三个必须是“我”、“妈妈”。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明白吗?(播放《再见警察》中的背景音乐)实验开始。到假期了,你和你爸爸、妈妈及你其他心爱的东西一起出去旅行。天有不测风云,在旅途中,你们乘坐的小船遇到风浪,船被吹破了一个洞,水不断的涌入,这时你必须把一些东西扔出船外,船才能继续前行,否则将会沉,你扔出了自己心爱两件的物品。扔掉的物品请用笔把他们划去。水越涌越多,这时你不得不扔出第三样事物,船才能继续前行,否则将会沉没,现在要请你忍痛割爱了,从中划掉。请注意,一旦划去,就意味着它们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在划去以前,你要不断回忆它们在平日给你带来的欢乐。想到这些你会很难过,但你还是坚决地把它们划去。接下来请大家痛苦地选择吧,三项中只能保留两项。意外发生了,一个大浪打过来,船被打翻了,只剩下木板,木板上只容得下一个人趴着,你将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选择谁趴在那个木板上,否则,那最后一块救命木板都要被海水冲走,我们要进入最艰难的选择了。现在,遇到了灭顶之灾,你们两个人只有一人能活下来,你怎么办?请你思考,请你在一两分钟之内作出决断。面对两难选择,教师要无情地激化矛盾:你和妈妈到底谁活下来?舍弃你自己吗?你还没好好地欣赏这多彩的世界,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舍弃妈妈,就意味着从此你永远失去母亲,失去了母爱。请你回想一下,母亲平时对你多么关心,多么呵护,可现在,你就要失去母亲了……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想必每个同学心灵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吧?有的同学最后留下了妈妈,因为他要用生命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同学把自己留下,因为让自己来扛这巨大的痛苦。无论我们把谁留下,我们的同学都是从爸爸妈妈的角度去考虑。父爱和母爱,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对父母的爱,也是我们父母的生命支撑,是他们生活的希望、生命的寄托。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是不是也事事从父母角度考虑呢?小华家里就发生了这样一幕:将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父母亲与自己平时的点滴相处中来,引出上课的主题。教师仍挨个检查,发现每人剩下相同的两项。这时老师要挨个检查,督促学生用笔划去,因为划与不划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在下笔之前,要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以下几步也一样。这样激化之后,不少同学会热泪盈眶,甚至泪流满面,教师坚持要他们残忍地从中划去一个。从心理实验中,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父母亲的重要性。(二)当你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三)矛盾解决的方法情景剧(同学演):小华有许多次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把自行车骑得很慢很慢,希望路再长一点再长一点……一个周末的下午,小华在家正玩游戏机,妈妈进来了,“小华,你作业做完了吗?”“早做完了,刚期中考试完,作业不多。”小华头也不抬的回答着。妈妈边翻作业边说“我给你买的资料,你都没有做过呢,期中考完后还有期末考。”妈妈见小华没有理睬她,她气不打一片来,将小华的游戏机摔在地上。小华:“你不让我出去,不让我上网,不让我看电视,我待家里干什么”,小华破门而出,妈妈不知道如何处理?教师:这种冲突很多同学感到很熟悉吧,请儿子来说说当时的心情。再请演妈妈的学生来说一下当时的心情。教师:生活中,你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矛盾呢?教师:请学生谈谈与父母一般有哪些矛盾?自己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在如上的矛盾发生的时候,我们父母当时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现场电话连线我们的父母,谈谈他们那样的做的内心想法。1、心理小游戏:我们在小组中以4人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个小游戏:4个同学手拉手,记住这个位置,记住了吗?然后请同学们将手放开,并将自己的手交叉再与你的小组成员拉在一起。现在在我们不放手的情况下,请同学们恢复到原先第一次拉手的情况。看哪一小组先把这个迷团解出来。采访:请最快的小组成员,你们来说说,当你们的手交时,你们是怎么把他们解开到最初的位置的。学生(预想):从交流,换位,转身,蹲下等角度回答问题。教师:那么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一转,一退的方式呢?假如你是小品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呢?全班分为8小组,将讨论出来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写在纸上,并贴在黑板上。(八小组贴在黑板上是个爱心)学生主要方法有(预想):1、可以给爸爸妈妈写封信,悄悄放在他们能看到的地方。2、在双方心平气和时,再好好商讨一下,听听父母的想法,也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意见。3、火气大时,彼此先分开冷静一下。4、可以委婉地向父母提出你的要求或建议。5、平时多注意与父母沟通,多与父母聊天,多关心父母。6、在他们心情高兴时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7、可以找长辈做中间人。8、可以找老师、同学帮忙。教师从①换位思考,及时稳定情绪;②换位思考③自我反思,主动承认错误;④说出感受,商量解决问题,等方面加以补充。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发生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通过现场电话连线父母的声音,从中反映在矛盾的发生的时候,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孩子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以心理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启发。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出现的问题自己解决,印象深刻。(四)结束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假如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的父母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们的生命换来我们的第二次重生。父亲和母亲,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真正的家,同一种食物,只要是妈妈做的,流到血管里就变成了亲情。父母都是为了我们,都希望儿女能够有所成就,所以我们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希望同学们今后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去读懂我们的父母,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让爱天天住我们家。让我们在《让爱住我家》的深情旋律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音乐的加入,使同学们能更加溶入我们的课堂。(五)课堂反思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怎样上,才算是一节好的心理课?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先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动了下脑筋,通过调查和心理咨询室里的个案辅导,我发现初中学生最主要的交往问题并不是青春期问题,而是与父母的交往问题。我发现,要上好这堂课,仅仅有知识,是不能上好一节好课的,怎样正确合理的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一方面,我认为视频,活动,游戏,心理测试,讨论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环节固然很吸引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参与进来,可是,总觉得一节课就40分钟,而这些环节往往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就让我觉得自己是在应付,而学生也学不到多少东西,如同在玩一样,自己心里委实过意不去。另一方面,也确实,心理课更不能满堂灌,老师一人在那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虽然满足了我的传授的欲望,证明自己确实用心备课了,而不是在应付,但是学生觉得无聊,不愿意听!这两者间,其实就是多重趋避冲突,各有利弊,我该作何选择,怎样既能完成应该的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爱上这门课,使我问心无愧,他们也能真的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因此我选择了两者的结合,使游戏为课堂服务。如“拉手”游戏,学生从游戏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发了解到自己怎么样与父母解决矛盾。整节课以教学内容从浅到深这条线贯穿。先从图片加音乐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中深受感染,到心理实验,学生对父母的爱被激发出来。再转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身边的情景出发,了解矛盾的原由,从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出现了个小细节,在做“拉手”游戏中,男生就三个愿意上来做游戏,但要四人才能这完成。考虑到男女之间完成的话可能不愿意,所以我就随便找了男生凑成了四人。但最终他们是四组里面唯一一组没有完成游戏的。由此可以说明与父母间的矛盾出现了,如果双方有一人从内心不愿意解决的话,这个矛盾最终也是解决不了的,也为课堂服务了。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我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我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