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提出问题的策略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提出问题的策略 教案

资源简介

提出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正确提出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寻找最优的提问方法。
3.学生能应用提问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怎样能提出更优的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能提出优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是什么呢?想必大家不知道吧!是---提问。
我们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大家想想对不对?
在我们的课堂上由教师提供组织,制定讨论的题目或主题;一个或多个学生提问;大家回应或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80%的课堂时间花在提问与回答上面。那么怎样才能提出更有效的问题呢?因为有效的问题使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二、学生分组讨论:
1.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1: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比如在物理课上“如果你能到月球上去,你会首先注意到什么?”
学生2: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检查。比如课外老师会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拉丁语via的意思?”
学生3:能让我们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比如语文老师会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要人物?”
学生4:能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化学老师会提问“综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哪些家用产品会表现出与钠元素有关的特性?”
学生5:能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综合老师会提问“我们已经学完了叙述的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什么是‘说明’?”
师总结: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高级组织者,它为紧随其后的回应提供一个框架。
2.提出问题的类型有哪些?
低层次问题/高层次问题
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
简单问题/复杂问题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方法与问题类型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问题举例
内容问题的类型/过程问题的类型:
低层次问题/高层次问题
低层次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
高层次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诸如澄清、扩展、归纳和进行推理。
可见,这些研究数据表明,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3.提出问题内容的类型有哪些?
●直接的:为题不需要解释,没有别的意义。例如:“在刚刚度过的故事中,‘古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低层次的:问题只需要回忆准备好的事实,而不必概括或推理。
●闭合的:问题没有别的可选答案或解释。例如:“微机中CPU的功能是什么?”
●事实的:问题只要求回忆零散的、完全被公认的知识。例如:“47除以6得几?”
三、师生互动:
课堂实例:
教师:学生,什么是科学实验?
学生1:哦,就是你测试某个东西。
教师:但是,你测试什么呢?(诱导)
学生1:嗯,就是你相信的,并且想发现它到底是不是真的一个东西。
教师,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探询)
学生2:他的意思是你在预言。
教师:给“预言”换个词吧。(调整)
学生1:假设。你做了个假设,然后到实验室去看它能不能实现。
教师:好,也就是说科学家预言或假设,然后又做了一个实验来看它能不能实现。
那么 还有吗?
学生3:完了!
教师(停了10秒钟没作评论,然后……):实验室跟现实世界像不像?
学生1:科学家努力让它像现实世界,但它要小得多,就像我们书上画的温室。
教师:那么,如果要让实验室里的结果变得有用,科学家必须怎么办呢?(没人回答, 所以教师继续。)如果我的实验中发生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我难道不会争辩说它也能在现实世界里发现吗?
学生1: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它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是真实的,那它在一个更一般的场合里也会是真实的?
学生2:那是在概括。
教师:很好。我们看到科学调查通常是以概括来结束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科学的调查研究有哪三个东西呢?
全班:预测、实验和概括。
教师:同学们,干得真漂亮!
请注意,教师授课中的所有成分都是由班上的学生提供的。教师从没有为学生定义假设、实验和概括等概念。是学生自己定义了这些概念,教师只偶尔用“好”或“很好”告诉学生它们说对了。教师的作用被限定在诱导、澄清、探询额外信息和调整方向上。
这种由诱导、探询和调整构成的循环,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咨询或独立发现课时内容。一般来说,通过探询来教学,学生学到的材料,比正规的讲演式教学学到的材料,记忆量要大一些。
4、 课堂总结:
1.促进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
2.促进学生提问—角色反转问题
5、 课后调查周边环境中可以提问的问题事件并记录下来!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