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资源简介

周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授课人:
课题 5.1做守法的公民 课型 新授 课时:1
学习目标 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 2.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案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法律作为一种____________,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______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_________。法律是最刚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违法行为是指____________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____________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2)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_____________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异同? (1)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对社会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2)______________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 (3)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____________。 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______________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_______________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 6、民事权利有哪些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巻权、隐私权、婚烟自主权等。 7、正确理解合同的是什么? 合同,又称____________,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_____________。 8、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______________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____________,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______________,积极防范_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______________发展。
探究案
材料一:北京一小区胡某编造:“2020年11月1日下午,其在自家小区附近遭遇抢孩子团伙,在阻止对方过程中,自己肩部受伤,所幸孩子未被抢走,警方已介入调查”的虚假信息并在多个微信群中传播。目前,胡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材料二:2020年10月3日16时许,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建昌镇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经调查,发现王金刚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警方已经发布协查通报,面向社会悬赏5万缉拿犯罪嫌疑人。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胡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请你结合法律的相关知识说明警方悬赏5万元缉拿王金刚的原因? (3)假如你了解到作案嫌疑人王金刚的行迹,将怎样协助警方办案呢? 2.材料:某初中学校八年级学生赵某原本品学兼优,自从结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去网吧玩游戏,到歌舞厅唱歌,帮朋友打架,觉得和朋友们在一起很开心,没人管,无忧无虑的,后因无钱上网而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初中生赵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初中生赵某从沾染不良习气、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让我们青少年学生明白了哪些道理?
训练案
胡某为吸引粉丝表演了一段“无人驾驶”,在开车过程中打开驾驶室车门,迅速下车,跟随车辆步行一段,再上车继续驾驶。视频上传到网络,还没等到点击量上升就被举报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他被交警扣分罚款。胡某的行为 ( ) A. 是一般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 B. 是民事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C. 是行政违法行为,应该受行政处罚 D. 是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八年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①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②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③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④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③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④法律是靠社会舆论、习惯和信念来维持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对违法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③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④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本质区别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李某在微信群里发布行政区域划分的虚假信息,该虚假信息发布后迅速传播扩散,造成了不良影响。公安机关对李某依法做出拘留10日的处罚。李某依法应承担() A. 刑事责任 B. 行政责任 C. 违宪责任 D. 民事责任 对下列违法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陈某因为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属于行政处罚
B. 杨某在动车上吸烟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C. 莫某因放火罪被判处死刑说明违法要承担刑事责任
D. 高某因醉驾被判拘役三个月属于民事制裁 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后,引发了全民热议。关于校园欺凌,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华:欺凌他人属于犯罪,坚决抵制零容忍
B. 小明:校园欺凌时有发生,作为学生莫在意
C. 小芳:校园欺凌危害明显,人人依法打击它
D. 小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拒绝欺凌要自觉 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有() ①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献爱心活动 ②小东参与抢劫并将对方打成重伤 ③小徐向境外间谍组织出售国家机密文件 ④小张经常参与赌博、吸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6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品学兼优,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偷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后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甚至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告诉我们( )
①避免结交朋友是预防犯罪的根本
②预防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③青少年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近年来,外卖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能准时送餐,部分外卖小哥逆向行驶、超速行驶、闯红灯……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群体。我们应对上述外卖小哥说 ①逆行、超速是为履行承诺,可以理解 ②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要珍爱生命 ③只要不造成交通事故,违规通行无可厚非 ④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应当自觉遵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BABB ADCCC 1.(1)行政违法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
(2)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任何人都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王金刚涉嫌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惩罚。③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王金刚涉嫌刑事案件,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3)①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②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找安全的地方拨打1 10报警电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①旷课、去网吧玩游戏、到歌舞厅唱歌、帮朋友打架属于不良行为。旷课等也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②抢劫属于犯罪行为。
(2)①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刑事违法性;③应受刑罚处罚性。 (3)①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犯罪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无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预防犯罪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提高道德修养,慎重择友,克服哥儿们义气。 ③我们要分清是非,认真学法,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法律,有了不良行为后,要及时改正,防止走上犯罪道路。 ④要认真学习,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⑤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守法纪,防患于未然。
反思周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授课人:
课题 5.2预防犯罪 课型 新授 课时:1
学习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逐步认清犯罪的危害,培养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3.学会自我防范,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重点 犯罪的特征
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案
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
请阅读教材第52~54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刑法的作用 刑法是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    ,以及对  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是具有     、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     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3.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     、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         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点拨】 主刑主要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主要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在我国刑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是主刑和附加刑配合使用。
知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
请阅读教材第55~57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认清犯罪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2)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3)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     ,远离犯罪。 2.加强自我防范,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     ,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探究案
【学以致用与法同行】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年级一班的小美搜集了以下三个镜头 材料二: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常有发生,据调查显示:打架斗殴、公然辱骂同学、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暴力行为严重影响了受欺凌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材料一中三个镜头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再说出镜头三行为的判断理由。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2.材料一: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呈上升趋势,引发社会关注。广东一高中生沙某伙同同学李某在放学路上殴打羞辱初中生小云,造成小云轻微伤,并出现精神抑郁。法院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沙某和李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和一年两个月。 材料二:鉴于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12月26日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下调了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明确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案例,指出犯罪的基本特征。 (2)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决定下调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对此,你如何看待 (三方面即可)
训练案
男子赵某在3个月内连续抢劫出租车司机,作案8起。近日,兰州中院以抢劫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1万元人民币。这警示我们( )
①要增强法治观念
②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④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一调查数据对我们青少年的警示有( )
①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②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
④我们要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20年12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三次审议。修订草案三审稿明确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树立优良家风
①避免了未成年人接触不良的习气 ②能够帮助未成年人杜绝不良行为 ③可以帮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品质 ④有利于促进和谐美好家庭的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 ①吸食、注射毒品 ②逃课、旷课 ③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当前我国吸毒人员呈低龄化的趋势。针对未成年人吸毒行为,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 未成年人无法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
B. 吸毒是犯罪行为,不要尝试第一次
C. 未成年人吸毒应给予管制的处罚
D. 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下边漫画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启迪是 A. 应防患于未然,杜绝探求新知的好奇心
B. 成长的道路坎坷不平,要敢于迎接挑战
C. 要学会明辨是非,认清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D. 有梦就有希望,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 吴某等人为拍摄视频,在地铁上大喊“所有人趴下,小心地雷”,引发恐慌,构成犯罪,分别被判处拘役5个月至有期徒刑1年不等刑罚。他们被判处刑罚是因为 ①触犯了刑法 ②不遵守社会公德 ③编造虚假信息 ④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今年,又有一批“大老虎”因为贪污腐化、徇私舞弊等行为最后锒铛入狱。这些“大老虎”的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 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B. 触犯刑法
C.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在下列未成年人的行为中,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①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②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⑤旷课、夜不归宿 ⑥吸毒 A. ①③④⑥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2020年2月7日,宁波鄞州区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利用疫情诈骗案,被告人应某以售卖口罩为幌子行骗,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法院之所以作出这一判决,是因为应某的行为()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了刑事法律; ③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④违背了社会公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ADDAD CBDDA 1.(1)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赵某多次持刀抢劫的行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2.(1)沙某李某被依法判处寻衅滋事罪:因为两人行为造成小云轻微伤并且精神抑郁,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两人行为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说明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两人被判处有期徒刑,说明犯罪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2)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根据实际生活的变化加以调整,是合理的;法律的修改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或: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依法追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惩治犯罪;有利于警示未成年人杜绝严重不良行为,依法自律;有利于警示未成年人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等等。
反思周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授课人:
课题 5.3善用法律 课型 新授 课时:1
学习目标 1.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救助的方式和途径。 2.树立法律意识,培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能力。 3.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重点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难点 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案
知识点一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
请阅读教材第57~60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     ,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法律服务所、    、公证处、     等。 3.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     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诉讼的含义、地位 (1)含义:是     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       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     。 【点拨】 诉讼手段并不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唯一手段。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采用诉讼手段维权外,还可以采用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手段解决问题。非诉讼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知识点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请阅读教材第60~62页,补充完善下列问题: 1.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原因和要求 (1)原因 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     的责任。 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2)要求 ①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    正当权益。 ②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    ,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    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弘扬法治精神 我们要积极弘扬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      和坚定捍卫者。
探究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学们就《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运用法治与德治关系知识,说明用法律“收拾”缺德行为的意义。 (2)见义勇为不担责。那么,在救助他人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2.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年级学生小刚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无心读书,经常迟到、旷课,多次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但仍不悔改。后来,小刚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开始是小偷小摸,直至伙同他人抢劫,被公安机关缉捕归案。 (1)请说出小刚前后不同违规的行为的区别。 (2)请你从遵守社会规则的角度,分析小刚的经历带给我们的警示。 材料二:八年级学生小阳与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在乘坐旋转木马的过程中,因木马下方固定螺丝长时间失修,高速旋转的木马发生倾倒,导致小阳从木马上跌倒受伤,去医院共花去医疗费3000余元。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告诉小阳应该怎么维护自身权益。(至少两方面)
训练案
个体工商户小王因营业证被当地税务所扣押,致使1000千克番茄无法销售,全部烂掉。事后,小王虽多次找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但均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便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受理了此案。经审理,依法判决税务所赔偿因非法扣押小王的营业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里小王提起的诉讼属于( ) A. 刑事诉讼 B. 民事诉讼 C. 行政诉讼 D. 违宪诉讼 中学生张某晚上从同学家回来的路上被两个歹徒尾随,这时他可以采取的较好的应对方法有( )勇敢地与歹徒搏斗
设法向公安机关报案, 寻求保护
尽快跑到人多的地方去
自己走自己的,装做没看见 A. B. C. D. 社会是复杂的, 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侵害。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依法维权。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非诉讼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诉讼就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民告官” A. B. C. D. 如图漫画启示我们未成年人,面对违法犯罪时
①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作斗争 ②以保全自己、减少伤害为前提 ③不能鲁莽行事,要忍气吞声 ④见义勇为已不再是我们的责任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中新增加这样的条款:见义勇为者在救人时受到损害,可以得到补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损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规定,有助于 ①弘扬真善美的行为 ②依法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③培养亲社会的行为 ④使身处危难的人们得到及时救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李女士在一家健身房花费5000元办理了一张年卡,不久健身房便倒闭关门。李女士打电话给健身房负责人要求退还所剩费用,对方拒绝退款。对此,李女士可以( ) A. 寻求公安等执法部门的帮助 B. 自认倒霉以免引发矛盾冲突
C. 通过网络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D. 向当地的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生活中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下列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专门机构有 ①法律服务所②律师事务所③公安机关 ④教育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中学生小峰自创的歌词在“全国少年儿童歌词征集活动”中获特别奖,但小峰并没有收到获奖通知书。经调查发现,参加复评的工作人员做了“手脚”,将奖项给了小峰的同学张某。对此,小峰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本着以和为贵精神,忍气吞声②通过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来维权③在网上恶意中伤张某,迫使张某归还奖项④寻求法律救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学生小峰自创的歌词在“全国少年儿童歌词征集活动”中获特别奖,但他没有接到获奖通知书。经调查发现,参加复评工作的李某做了手脚,将奖项给了张某。小峰一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法院,状告他们共同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经法院审结,小峰获得了1.7万元赔偿。这表明 ①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②小峰应该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③李某和张某侵犯小峰民事权利,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④小峰权益受到侵害时,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放学后,在离校门口不远的地方,小明看见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人把本班同学小波围住,准备对小波进行殴打。面对这种情况,小明的正确做法是 ①迅速召集本班同学与这几个青年人搏斗,不让小波吃亏 ②及时报告给学校的老师或拨打“110”报警 ③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独自同不法青年搏斗 ④保持头脑冷静,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见义勇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CBCAD AADBD 1.(1)法律承载道德理念,强化了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惩治缺德行为能够规范人们行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增进社会文明和谐。 (2)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讲究策略,科学救助。 2.(1)①小刚迟到、旷课等行为是违纪行为,也属于不良行为;②小偷小摸直至抢劫,是违法犯罪行为。
(2)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②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③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3)①要增强法治意识,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②小阳可以直接要求游乐场赔偿,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得到相应赔偿。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