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设计此时无声胜有声—学会倾听【设计理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手段,是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它是表达对他人的欣赏和尊重,给予他人情感支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个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渴望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印象,喜欢表现自己,但于此同时却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只注意说,而忽略“听”的现象。同时,我们在课堂上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境:一个同学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同学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有些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倾听的重要性,觉察自己的倾听习惯,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做一个合格倾听者,对其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设计思路:心理健康教育之于人生发展的作用不在于认知和说教,而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人格生命的养成,它的宗旨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内心的感悟建构和谐的心灵状态,进而获得心智完善和自我实现。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许不应当也不可能在一节课完成,但却可以在一节课内获得更深的触动和思考,产生改变的动机和意愿。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此为切入点,重在引导学生体验、讨论和思考,使其产生建立良好倾听习惯的动机。基于以上思考,确定课堂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主,努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灵动的体验氛围,提供自由、接纳的分享和展示平台。【活动目标】 :一、通过素材分析和小组讨论,感受倾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二、经由体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在倾听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倾听态度和倾听习惯带给别人的不同感受,领悟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在人际关系中的不同影响,觉察自己的倾听习惯;【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倾听方式,将课堂体验迁移至生活,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授课年级】:八年级【活动时间】:约40分钟【活动准备】 :一、学生分组,每组约6人;二、写有小故事的卡片两张。【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乌龟与乌鸦(略)(6)二、主活动:(一)讲个故事给你听(8分钟)请两位同学各拿一张老师准备好的写有小故事的卡片去门外准备为大家讲故事。在他们准备的时候,课件展示同学们做为倾听者的两种模式:模式一: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保持微笑、专注,并以眼神、掌声给予回应;模式二:做不合格倾听者,东张西望、窃窃私语、抖腿晃脚、视若无睹、哈欠连天……要求学生在第一位同学讲故事时保持专注倾听模式,在第二位同学讲故事时保持不合格倾听者的模式。请两位同学讲故事并分享感受。(二)小品引出:心理学的角度,做合格倾听者的技巧。1.鼓励说话者说下去:用表示赞同和鼓励的话语。如:嗯、是啊、真有意思等。 2.理解说话者:用适时作出反馈。如点头等。3.目光关注:一般而言,视线应该集中在说话者眼睛为顶线,胸口为底线的区域内,目光温和。(5分钟)(三)心理学知识讲授:人际距离(5分钟)1.亲密距离(0~0.5米),通常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情人或恋人之间,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2.个人距离(0.45~1.2米),一般是用于朋友之间,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3.社会距离(1.2~3.5米),用于具有公开关系而不是私人关系的个体之间,如上下级关系、顾客与售货员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等。4.公众距离(3.5~7.5米),用于进行正式交往的个体之间或陌生人之间,这些都有社 会的标准或习俗。这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四)学做一名合格倾听者。在小组内,一名学生做主讲,其他同学学做合格倾听者。(6分钟)三、扩展活动 (8)(一)我不喜爱的倾听习惯。以老师的视角看,什么样的行为不是合格的课堂倾听者。(1分钟)(二)请各小组同学讨论总结自己不喜爱的倾听习惯并记录在白纸上。小组讨论结束后,请每个组分享两个不喜爱的倾听习惯,并请学生记录。结合学生分享的不喜爱的倾听习惯,总结合格倾听者的要素。四、总结与提升(2分钟)亲爱的孩子们,这个世界那么美,如果我们用心去听,我们就能听到小鸟在树梢欢唱的声音,大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如果我们足够安静,也许还能听到雪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听到要和我们说话的那个人,他内心的声音。所以,有人说,倾听是世界上最美的动作。也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因为懂得倾听而变得更加美丽。【活动总结】 :此微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实际心理发展情况,具有易学、易会、易用的特点,真正解决学生在平时与人交往时不懂倾听中出现的问题。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