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28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28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展开阐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文化本质与功能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2.科学精神: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法治意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取缔腐朽文化。了解政府运用法律法规确立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等。
4.公共参与: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吗?应怎样正确看待它们?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当代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新课讲授:出示目录
第一幕:什么是文化
议题一:
探究活动一: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
探究问题:你能想像得出这些优秀的传统建筑当时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这些优秀的传统建筑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造)
探究活动二:阅读材料《各民族文学、艺术、哲学交流交融十分突出》
汉族文学对各民族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红楼梦》 《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等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先后译成1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了各民族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
少数民族文学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文学。阿凡提是新疆民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形象,阿凡提故事翻译成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成为各民族青少年喜爱的儿童文学。可以说阿凡提是我国56个民族共享的机智人物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满族旗袍、蒙古族涮羊肉、维吾尔族烤羊肉串、藏族医药....这些都已经成为各民族喜爱的文化形式。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玉石、陶器、丝绸...这些中华文化精品为我国各族人民增添了生活情趣。蒙古族毡房式建筑对中华建筑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汉族庙字式建筑也对民族地区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维吾尔族文学经典《福乐智慧》中以关心百姓为主的仁政思想,深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少数民族文献中得以广泛引用,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从汉代到唐代600余年的吸收、消化、加工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
佛教哲学。佛教对我国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唐宋时期的维吾尔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教逐渐与道教、苯教融会贯通,形成了本土化和中国化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国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和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学哲学,对后世影响至深。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的产物。
探究问题:通过对各民族文学、艺术、哲学等交流交融的了解,总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探究结果——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创新变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三星堆文化》
探究问题:三星堆文化是一支吸收 了外来文化但又极具地方色彩的复合型文化,从该视频中你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的形成还得益于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探究活动四:阅读下面古代思想
思想内容(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思想内容(二)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3.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义田记》
4.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思想内容(三)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礼记·礼运篇 》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探究问题:你能从上面名言名句中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探究活动五:比较《四大文明古国》
探究问题:四大文明的发展情况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源远流长
探究活动六:阅读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知识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就文学而言,先秦的《诗经》《楚辞》 《尚书》 ,两汉的乐府诗,东晋的田园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就艺术而言,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青铜艺术、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唐宋元时期的宫廷画和文人画、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就哲学而言,先秦的儒家、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阴阳家、兵家等诸子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元明的理学,明清的实学,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先哲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思想硕果
探究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表现在多个方面。这说明了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这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议题二:
探究活动七:阅读材料《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 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探究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 我们是否应全部学习?为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正确传统文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探究活动七:阅读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中庸之道。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中国文化缺乏竞争进取精神,崇尚中庸的信条会直接影响学生竞争观念的形成。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现在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重义轻利、重德轻才。诚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义”、“德”,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社会的发展也会背离文明的方向。但是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利”“才” ,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否则片面的追求“德”就很空易走入形式主义的虑伪,.....
探究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碍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探究活动八:观看视频《锦绣百年》
探究问题:为什么要开展“锦绣百年”文化创意产品项目活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2、为什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3)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探究活动九:阅读材料
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时代价值。
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分析探究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当代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框
议 题 一
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与分享
我国的优秀传统建筑
牌楼
长城
中国建筑奇迹:无钉无铆无桥墩的中国木拱桥
探究问题:你能想像得出这些优秀的传统建筑当时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吗?
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十分突出
汉族文学对各民族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红楼梦》 《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等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先后译成1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了各民族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
少数民族文学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文学。阿凡提是新疆民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形象,阿凡提故事翻译成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成为各民族青少年喜爱的儿童文学。可以说阿凡提是我国56个民族共享的机智人物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与分享
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交融十分鲜明
满族旗袍、蒙古族涮羊肉、维吾尔族烤羊肉串、藏族医药....这些都已经成为各民族喜爱的文化形式。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玉石、陶器、丝绸...这些中华文化精品为我国各族人民增添了生活情趣。蒙古族毡房式建筑对中华建筑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汉族庙字式建筑也对民族地区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与分享
各民族哲学伦理思想水乳交融
我国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维吾尔族文学经典《福乐智慧》中以关心百姓为主的仁政思想,深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少数民族文献中得以广泛引用,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从汉代到唐代600余年的吸收、消化、加工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
佛教哲学。佛教对我国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唐宋时期的维吾尔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佛教逐渐与道教、苯教融会贯通,形成了本土化和中国化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国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和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学哲学,对后世影响至深。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的产物。
探究问题:通过对各民族文学、艺术、哲学等交流交融的了解,总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与分享
探究与分享
探究结果: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
探究问题:三星堆文化是一支吸收 了外来文化但又极具地方色彩的复合型文化,从该视频中你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的形成还得益于什么吗?
探究与分享
得益于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造)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创新变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3)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探究问题:你能从上面名言名句中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吗?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你能从上面名言名句中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3.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义田记》
4.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自强不息
敬业乐群
扶危济困
见义勇为
孝老爱亲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你能从上面名言名句中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吗?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礼记·礼运篇 》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
向上向善
探究与分享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四大文明的发展情况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什么特点
四大文明古国
名称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
发源地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黄河流域
形成时间 约公元前6000年 约公元前5500年 约公元前3000年 约公元前2000年
传承状况 公元前538年, 巴比伦王国被 并入波斯帝国 的版图。 古老 的两河流域文 明最终湮灭 公元7世纪古埃 及文化被阿拉 伯帝国伊斯兰 化,埃及文明 中断 公元前1750年 左右灭亡,因 外族入侵而消 亡 1.汉语言流传至今;
2.以传统汉语言写成的古典文献延绵不绝,保存至今;
3.由于传统语言及古典文献的保存,其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
源远流长
探究与分享
知识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就文学而言,先秦的《诗经》《楚辞》 《尚书》 ,两汉的乐府诗,东晋的田园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就艺术而言,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青铜艺术、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唐宋元时期的宫廷画和文人画、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就哲学而言,先秦的儒家、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阴阳家、兵家等诸子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元明的理学,明清的实学,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先哲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思想硕果
探究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表现在多个方面。这说明了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博大精深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议 题 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
为什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
应该如何对待正确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当代价值
3
探究与分享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 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探究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 我们是否应全部学习?为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正确传统文化
埋儿奉母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探究与分享
中庸之道。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中国文化缺乏竞争进取精神,崇尚中庸的信条会直接影响学生竞争观念的形成。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现在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重义轻利、重德轻才。诚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义”、“德”,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社会的发展也会背离文明的方向。但是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利”“才” ,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否则片面的追求“德”就很空易走入形式主义的虑伪,.....
探究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碍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探究问题:为什么要开展“锦绣百年”文化创意产品项目活动?
探究与分享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3)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为什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探究与分享
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时代价值。
探究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探究与分享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分析探究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2.当代价值:
能够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2.当代价值:
能够为解决
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
2.当代价值:
有助于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本框小结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当代价值
如何对待两个方面24个字
为什么挖掘?三点
当代价值:三个方面
形成特点
形成:自身创造、共同熔铸、交流借鉴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地位:突出优势、最浓厚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