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柏拉图:“理念世界”孔子:生而知之者荀子:求之而后得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总:神舟飞越背后的知与行分一:知认识 明实践分二: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Subject题议第一部分知认识 明实践结合视频,说一说:中国7次载人航天飞行高光时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议学情境1:《我国载人航天飞行高光时刻》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主体:人类,而非动物性质:能动反映,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区分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意识和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和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点击此处添加文本信息古代:天圆地方说近代:太阳中心说现当代:借助航天器近代:地球中心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由模糊到清晰、简单到复杂、迷信到科学、肤浅到精深的过程,说明了什么哲理?议学情境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如: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宇宙(其他星球)的颜色、形状、成分、构成......)(如:宇宙的起源、宇宙发展规律......)理解认识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认识判断概念表象知觉感觉推理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关系议学任务:1.神舟十二号飞船“出差”是实践活动吗?如何体现的?2.这一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有什么共性?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3.航天实验研究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什么区别?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4.航天试验是宇航员个人完成的吗?神舟十二号与之前的有什么区别?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议学情境3:《神舟十二号“出差”全程》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主体:人们性质: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现实)实践过程、结果的客观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劳动工具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实践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的特点: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实践特点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2.实践的特点: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实践特点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横向)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纵向)2.实践的特点: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理解实践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唯物论思想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实践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如太空育种实验等)3.实践的基本形式:学以致用1.袁隆平团队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实验2.塞罕坝护林员植树造林3.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4.蜘蛛织网5.哲学家独自冥想哲学命题6.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宇航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展太空实验活动7.新民主主义革命8.人们参与“碳中和”环保行动小组合作,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如果是,属于哪种实践形式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第二部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问题:视频中蕴含着实践与认识什么样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A获取认识的途径间接经验(通过学习)B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产物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回望来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坚实有力:第一次进入太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第一次出舱行走——航天员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中期驻留——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叩开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住上了属于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我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次突破,说说载人航天认识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结合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说明检验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是什么?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0102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和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10月1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北京时间10月16日00时23分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近年来,中国太空探索捷报频传——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从”玉兔探月“到“天问探火”,从“空间筑梦”到“神舟飞天”航天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跨越。人们不断探索、超越创新,获取到航天事业的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②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哪里来,实践使认识“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发展,从一到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回到实践,服务于实践。【易错提示】澄清几个误区: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回望“神舟”的飞天航迹,中华民族“摘星揽月上九天”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会迈的更大更远!神舟十三号蓄势待发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框架课堂巩固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课堂巩固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2021年1月15日,“人民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主要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课堂巩固第一节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3.(2018年.江苏高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 再见,我是天宫二号1.mp4 我国7次载人航天飞行高光时刻.mp4 神舟十二号太空“出差”任务全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