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8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28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想象or思考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离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来描述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因素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
想象or思考
有吗
书本、笔等等文具
电脑及数码投影
黑板、桌椅板凳
教学大楼
电灯
身上的衣服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产生
1
技术的内涵
2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
4
技术的产生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造纸术的发明
目的是满足人们记录、传递、传播信息





1903年12月17日 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奥佛-莱特和韦伯-莱特两兄弟本来经营自行车
1903年12月17日上午30分,奥佛驾驶该机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成功地
进行了一次动力飞行,飞行距离为36米,在空中逗留了12秒;随后,又由哥哥韦伯
做了一次飞行,结果在5 9秒内飞行了3200米
1905年10月5日韦伯驾驶的飞行者3号持续飞行了38分钟,航程达39公里。也就是说,“飞行者3号”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实用效能。
A380系列从 A380-800 这一基线客机开始,载客555人,三级布局, 航程为
15,000公里/8,000海里。货机型A380-800F 商 载 为 150 吨(330,000磅),航
程10,400 公 里/5,600海 里
技术的产生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飞机的诞生
满足人们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的愿望
讨论:
以下各种人们需求产生了怎样的技术
遮身御寒
进食食物, 补充能量
避风挡雨
抵御野兽的攻击和伤害
出行
相互联系和交往
技术的产生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是有目的性的。
1.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 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于是有了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的伤害,于是有了弓箭、大刀、长矛等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要出行于是有车船制造技术 6.需要交往、保持联系,于是有了通信技术。
技术的内涵
技术(希腊语中是techne,被翻译为艺术、技艺、或者技能)被希腊人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和一门知识。柏拉图的观点:技术和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是密切相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是为了使人类行为变得聪明而对知识的系统应用。技术不仅是活动的名字和工匠的技能,也是思维艺术和美学艺术 。
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也不断扩展。
技术的内涵
古代----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手工业时代----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配方
13-15世纪----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17世纪初----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19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
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
技能的总和
蒸汽机
爱迪生与电灯
航天技术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
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同时,技术作为
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
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案例分析
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西北某地,土地贫瘠,为了改造干旱和半干旱地,当地的人们决定走立体农业之路。他们大量种植植物,特别是果树和豆科植物.树身用来做木材,果实供人食用或作饲料,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氮量。树木植被的形成,改变了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了昼夜温差,增加了土壤和空气的湿度,提高了干旱土壤中养料的利用率。这样使土壤的肥力、温度、墒情等都得到了改善和恢复。这一过程往复进行下去,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了可以持续生产的立体农业生态工程,当地人民也因此普遍增加了经济收入。
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 因
种植果树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
种植豆科植物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树木植被的形成
改善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增加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提高干旱土壤养料的利用。
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
虽然人们经过多种尝试,做了多种努力,但永动机无一例外的归于失败。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叫做第一类永动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永动机
许多人幻想制造的能不断地作功而无需任何燃料和动力的机器,是能够无中生有、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的机器 ------第一类永动机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能量转化和守衡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
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
  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
  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热源的温差相关。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而这一定律的表述方式之一就是: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技术的自然属性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做法 原 因
没有本钱的能量
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直接从大气或海洋中吸收热量
使之完全转变成机械能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都江堰工程
课外拓展
1、为什么要修建宝瓶口?
2、为什么要修建分水鱼嘴?
3、为什么要修建飞沙堰?
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技术的社会属性
2006年5月,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
www.themegaller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