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模块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题重点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分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3.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5.在氏族制度下,由氏族议事会集体决定氏族事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6.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7.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土地变成私有财产。8.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努力阶级两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9.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10.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11.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12.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13.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14.进步意义: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15.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16.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17.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18.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19.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20.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21.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22.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2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4.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两个条件实现。26.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7.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28.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29.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3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32.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3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35.资本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36.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7.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8.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39.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40. 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1.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42.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3.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44.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45.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剥削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46.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是无产阶级。47. 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48.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49.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5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51.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的成就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52.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5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5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56.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58. 近代中国的国情: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喑境地。59.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60.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复兴之路的尝试,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6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势力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62.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6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区别就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64.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第一次结合)65.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66.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6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68.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6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70.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7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领导;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革命力量是人民大众;革命对象是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7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三个“新”):①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②就革命前途来说,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7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74.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5. 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着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77.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78.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79.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80.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81. 中华民族存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指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8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崭新的历史课题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83.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8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85.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86.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87.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8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9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91.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9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93.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94.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95.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96. 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97.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98. 改革开放是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99.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退步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0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贡献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103.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05.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08.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09.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10.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6.新时代的内涵: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国家富强目标)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生活目标)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民族复兴目标)⑤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国际地位目标)117.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8.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9.走进新时代,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12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2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12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水不倦息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1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的梦想。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8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4.中国梦的本质,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的实现基础)②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梦的核心内容)③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梦的奋斗目标)125.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126.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14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12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8.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12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30.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1. 实现中国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32.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更加自觉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3.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34.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135.实现中国梦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36.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137.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38. 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139.第二阶段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50. “八个明确”的内容:⑴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⑵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⑷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⑸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⑹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⑾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⑿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53. “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154.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15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15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157.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58.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159. 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是因为: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160.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1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1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163.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其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64.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